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鞠培霞
高考過后,不少醫院皮膚科、整形美容門診多了準大學生的身影,“醫美是高考獎勵”“高考后微整形”等話題在社交平臺引發關注,在很多家長看來,外貌優勢有助于孩子社交和求職,因此將醫美項目作為送給孩子的“成人禮”。據估算,近年來,每年暑假整形美容科業務量增加三成,一直呈遞增趨勢,這些增量以高中畢業生為主。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一些成年人來說,做次微整形,是個人自由選擇,本無可厚非。但把“醫美”作為高考獎勵,甚至家長比孩子還熱衷于此,就值得警惕了。
一方面,“醫美”并非適合所有人,更不是適合所有年齡段。除非存在明顯的外貌缺陷,需要通過醫療手段改善,否則都應謹慎對待。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永前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曾經明確表示,“微整形沒有風險”的說法是錯誤的。尤其是很多未成年人生理結構尚未發育成熟,審美觀處于形成階段,會隨著年齡增長和社會環境改變而發生變化。同時,未成年人對手術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如果手術未達到預期效果,容易造成心理創傷。
另一方面,高考后的高中畢業生大多剛滿18歲,有的甚至還沒有成年,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成熟。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責任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健康自然的審美追求,避免“外貌焦慮”。如果家長把醫美作為高考獎勵,甚至主動催促孩子進行微整形,很可能會讓孩子形成 “外貌依賴”,認為只有變美才能獲得自信和他人認可。從而忽視自身能力、品格和內在修養的提升。一旦外貌未能達到預期,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正是基于家長的這些心態,一些整形美容機構不斷進行焦慮營銷,通過強化容貌對社交、求職的影響,刺激家長把微整形作為孩子上大學前的“必修課”。有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之所以掉進校園貸、網絡貸陷阱,就是用貸款進行整形。這也是因人生觀、價值觀不當而引發的經濟風險和社會風險。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高考是青少年邁向成年的重要節點,適當的獎勵固然能帶來激勵,但更應關注如何幫助他們建立獨立、自信的人格。與其把“醫美”作為高考獎勵,不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選擇旅行、學習等促進其長遠發展的獎勵方式,讓他們明白真正的美來自于自信、獨立和內在的修養。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