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態度的思想者
七月的青島,科技創新的熱潮與海風共舞。
7月18日,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市委書記曾贊榮出席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任剛主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梅建華出席。
今年的青島市科技獎,薛長湖、曲立清獲得最高獎,此外還有18項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79項科技進步獎、1項成果轉化貢獻獎。
今年最大的亮點,是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成果,在本屆一等獎項目中占比達80%,“老板+教授”的組合,在青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名單背后,是青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生動實踐,折射出了青島科技創新發展的躍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強化、重點產業賽道精準布局、海洋科技優勢縱深拓展。
01
企業創新“唱主角”
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是青島此次獲獎項目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由企業牽頭或參與的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達62個、占比73.8%。
近年來,青島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
持續壯大科技企業隊伍的過程中,青島支持領軍企業牽頭或參與重大科技項目、鼓勵中小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面向產業開展協同創新的實力不斷提高、突破核心技術攻關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而觀察獲獎項目圖譜,企業“唱主角”的兩條進階路徑清晰可見:
龍頭企業發揮引領作用,立足產業需求持續突破原創性技術,為行業提供“普惠”的賦能。
海爾牽頭及參與完成了三個一等獎項目。其中全球首創的單筒洗護技術,避免了普通滾筒洗衣機“內筒+外筒”結構帶來的二次污染。
按照目前市場普及率測算,這一新技術每年可節約19個西湖的蓄水量,節約的電可供15萬戶家庭使用一年。
海信也完成了兩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實現了多視點視頻高質量成像,可為全景視頻直播、交互式視頻服務及數字人智能交互平臺等廣泛服務。
“專精特新”企業在細分領域發力,構建技術壁壘,則是另一個顯著特征。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術(青島)有限公司突破了微納多傳感信息融合測量、超高精度全系統誤差實時補償等核心技術,研制國內首套0.5微米超高精密三坐標測量機。

國內首套0.5微米超高精密三坐標測量機
這一突破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對超高精密測量儀器的迫切需求,實現了高精度測量技術的國產化替代,為中國航空航天、汽車、新能源、醫療器械、精密制造等高端制造業提供有力保障。
02
產業創新“攀高峰”
科技創新不能是“空中樓閣”,必須扎根產業土壤。
2024年市科學技術獎持續強化提名項目的產業化導向,重點獎勵在“10+1”創新產業體系中取得重大突破、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戰略性、前沿性成果。
在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獲獎項目中,65個項目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等重點產業領域,占比達77.4%。
這種高度聚焦,展現了青島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開展科技攻關、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路徑。
走進宇遠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銀白色的鋁合金板材正在精密加工。鋁,這種輕薄的、易變形的材料,被宇遠新材料打造成了給汽車使用的輕量化配件。

宇遠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
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宇遠新材料突破了“高強韌耐蝕鋁鎂合金材料成份配伍性可控制備”等關鍵技術,全產業鏈布局195件知識產權。
現在,這一獲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成果,已經為中國重汽、一汽解放等提供百余種輕量化汽車核心零部件產品,為企業增收近13億元。
將創新勢能轉化為產業勢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是關鍵一招。
森麒麟輪胎與青島科技大學聯合攻關生產的冰雪輪胎,獲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產品濕地抓著性能達歐盟標簽法A級,通過了被譽為全球“冰雪胎王者”的諾記輪胎的冬季性能測試,成為德國大眾的國內唯一冰雪輪胎配套產品。
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成果,在本屆一等獎項目中占比達80%,較去年提升了20個百分點。
更值得關注的是青島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
讓產學研合作從“紙面協議”走向“產品落地”,青島科技大學聚合物新材料團隊,通過“項目+公司+團隊+資本”的轉化模式,孵化1家創業板上市企業、3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和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社會經濟效益超百億元。
這一團隊也獲得了今年唯一的科技成果轉化貢獻獎。
03
海洋創新跑出加速度
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薛長湖走上領獎臺時,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位深耕海洋食品加工40多年的科學家,延續了青島涉海人才在最高獎中的“藍色顯示度”。

薛長湖
2008年以來,青島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的人才中,涉海相關的已有15位,占比達60%。
海洋是青島最鮮明的特色,也是最突出的優勢。青島構建“4+2+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引領。在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這一新興產業中,中國海洋大學牽頭完成的“海珍品高質化加工關鍵技術與示范應用”項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該項目攻克和解決了海珍品資源加工中的系列關鍵技術,解析了海珍品特有的加工特性,明確了營養功能組分的構效機制,構建了針對海珍品加工的智能化、標準化技術體系。項目還配套打造的機械化、智能化成套核心裝備,實現了海珍品的高質化開發利用與營養健康產品的開發。
隨著全球海洋科技的競爭日趨激烈,青島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還要著力破解海洋科技成果轉化難的瓶頸,打造“深藍加速度”。
面向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建設重大需求,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重器”——“智飛”號船,今年獲得了科技進步一等獎。

“智飛號”船模型
這艘長117.15米、寬17.32米的智能集裝箱商船配置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智能航行系統,具有人工駕駛、遠程遙控駕駛和無人自主航行三種駕駛模式,能實現航行環境智能感知認知、自主循跡、航線自主規劃、智能避碰、自動靠離泊等功能。
從企業創新的強勢引領,到重點產業的集群突破,再到海洋科技的持續領跑,青島正在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創新發展之路,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要素”為高質量發展帶來“最大增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