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態度的思想者
初夏的黃海之濱,青島海洋食品與營養健康創新研究院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薛長湖正俯身觀察“人造魚肉”的進展?!皠e小看這些細胞,它們可能改變未來人類的蛋白質供給方式?!彼p聲說道。
這個場景濃縮了薛長湖四十多年的科研人生——從被鄉親們戲稱“腌咸魚”專業的水鄉少年,到如今手握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海洋食品領域院士。
在薛長湖的辦公室里,陳列著見證這一歷程的“里程碑”成果:
高純度南極磷蝦油,在燈光下泛著鮮艷的光澤;
速發海參,只需簡單泡發就能還原美味;
膨化魷魚酥,讓近20年沒有“更新”的魷魚加工技術有了新突破……
“為什么一輩子執著‘從海里找吃的’?”薛長湖回答,“海洋給我們的不僅是食物,更是解決糧食安全、滿足人類健康的金鑰匙?!?/span>
這句話背后,是他長期潛心海洋水產品加工的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也是他貫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帶領團隊創造了超500億元的經濟效益。

薛長湖
01
讓海洋食品的價值更高
“三個5、一個1,通過加減乘除運算,怎么能等于24?”采訪中,薛長湖給記者出了一道題。
幾十年過去了,他對這道題仍印象深刻,因為這道題讓他真正走上了求學之路。
薛長湖出生于江蘇興化,幼時的薛長湖對學習沒有什么特別的興趣。“我們家往上數三代都是大字不識的農民,根本不知道學習有什么用。”他說,“放了學除了在水里玩、就是干農活。”
轉變發生在初中。一位老師為了“懲罰”調皮的薛長湖,出了這道難題:做得出來才可以放學回家。
但令人老師想不到的是,薛長湖僅思索片刻便給出了答案——(5-1/5)×5=24?!澳闶怯刑旆值?,得好好學習,跳出農門?!边@句話讓薛長湖第一次知道了學習的價值。
1980年,薛長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只不過,“水產品加工”這個在傳統認知里不過是“一把刀、一把鹽”的專業,卻惹來了不少疑惑:“腌咸魚,還用得著上大學?”
在中國海洋大學,薛長湖一路讀到博士。碩士期間研究的是人造魚肉蛋白纖維紡絲工藝,博士期間主攻養殖對蝦和海捕對蝦風味的分析與比較,“向海問食”一直是他的科研目標。
“我國是水產大國,水產品為國民提供了近30%的優質動物蛋白。但傳統加工方式高值化加工率低、副產物未充分利用,制約著我國海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span>
薛長湖說,“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價值一塊錢的原料變成兩塊錢、五塊錢,甚至更多。”
02
兩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帶著這樣樸素的理解,多年來,面向鳀魚、秘魯魷魚、海帶等低值大宗水產品資源,蝦蟹殼、魚皮等海洋水產品加工下腳料,薛長湖對其中蛋白質、糖類及脂質高效利用開展了系統研究,他用魚皮、魚鱗這些傳統廢棄物做膠原蛋白肽,使其價值便提升了幾十倍。
經20余年原始創新與數十項技術集成,薛長湖牽頭完成的“海洋水產蛋白、糖類及脂質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一項目不僅顯著提升了我國海洋水產品加工行業的技術水平與效益,還打造了一座技術寶庫,讓諸多海洋生物資源變為我們餐桌上的食品。
薛長湖更為人熟知的,是他與海參的“親密”關系。
以前,我們吃海參,需要將傳統干海參泡發一周左右才能食用?,F在,僅需一杯熱水就能將海參迅速泡發,便捷的同時保留了更多活性成分。
這一轉變背后“推手”,就是薛長湖。

薛長湖右二到海參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指導。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海參主要功效成分不清、加工技術裝備落后、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流失嚴重等問題,海參產業受到嚴重制約。
在對海參功效成分進行解析的基礎上,薛長湖率團隊研發出了營養保持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裝備,并構建了完整的產品質量標準技術體系,還建成了國際首條機械化海參預處理生產線。
2020年,薛長湖憑“海參功效成分解析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該項目系列技術在多個海洋食品龍頭企業應用,開發出20多個海參新產品,助力我國海參全產業鏈產值邁上千億元規模。
03
“從實驗室到產業化應用,中間隔了25000里?!?/span>
在薛長湖看來,科學家可分為三類:改變世界的、改變行業的和推動行業的。而他屬于推動行業發展的一類。
推動行業發展,靠的就是成果轉化。而這不是個一蹴而就的過程。
“從實驗室技術到產業化應用并取得效益,中間有13個環節,可以說隔了25000里?!毖﹂L湖用這個比喻道出了成果轉化的艱辛。
為了縮短這個距離,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應運而生。
作為院長,薛長湖定義該研究院“就是要解決科研到應用的中間環節問題”。研究院持有中國海洋大學200多項專利的轉化委托,與100多家企業合作推進成果落地,已孵化8家企業、共同研發產品50余款,一半已經上市。
研究院的成立和運行凝聚了薛長湖的心血——他不拿一分工資,就是為了挖掘企業需求,推動成果轉化。在試運行的兩年中,他接待不下1000家企業的到訪。
在生態基本平衡的情況下,海洋每年可以提供30億噸水產品,可供300億人食用,還能提供有益多糖、磷脂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質——薛長湖把它們定義為“藍色食品”。
未來,薛長湖還要培養科研人才和工程人才,深挖“藍色食品”寶庫:要開發南極磷蝦、海洋微藻等資源量大但利用率低的新型海洋蛋白資源,挖掘OMEGA-3脂肪酸、海洋多糖海洋食品功效成分,在干細胞培養魚肉、3D打印海鮮等領域創新加工技術……
采訪的尾聲,薛長湖說:“能把自己的興趣和事業結合在一塊,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边@句話,或許是對他科研人生最好的注解。
從懵懂學子到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得主,從實驗室里的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踐行者,薛長湖詮釋了一位科學家“把論文寫在浩瀚海洋中”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