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態度的思想者
城市,是文明發展的空間,現代化建設的載體。在剛剛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確定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設目標: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為新時代新征程城市工作指明方向。
7月21日上午,市委書記曾贊榮調研品質城市建設推進情況。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論述,把品質城市建設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具體行動,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加快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城市生活的需求。
從行程來看,此次調研主要圍繞青島主城區的住房、公共服務、城市管理等內容展開。
近年來,青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城市建設發展的根本遵循,始終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根本目的,借助城市更新建設,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01
“著力建設舒適便利的宜居城市”,是今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的城市工作7大重點任務之一。讓人民宜居安居,始終是城市工作的重要內容。
住有所居是宜居的基礎。從公租房到保障性租賃住房,從城中村改造到老舊小區改造,青島的城鎮居民人居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據統計,1958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到2023年底,城鎮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提高到3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提高到40平方米,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品質之城提供有力支撐。

市南區湛山街道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方便居民出行。
去年,青島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李滄區京口路、市北區開封路開工建設,建設房源共計3613套,如今即將全面實現主體封頂。
兩個項目都達到了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規劃有健身空間、健康跑道、助老服務、鄰里坊等生活服務設施,讓更多在青島奮斗的工薪收入群體實現“居有其屋”的安居夢想。
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不僅要解決住有所居,還要追求生態宜居。
近年來,青島多次躋身“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和“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風貌更加鮮明。
近三年時間青島已完成70個山頭公園的整治,建設口袋公園302個、綠道336公里、林蔭廊道145條、立體綠化322處。

近年來,隨著公園建設的不斷推進,海之戀公園等一批網紅打卡地,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如今,近千個公園散落在這座山海相擁的城市里,在草坪上練瑜伽、在公園里淘手作、在櫻花樹下看沉浸式表演……已成為千萬市民親近自然、共享美好的生活常態。
02
群眾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同老百姓利益息息相關,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青島把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擺在首要位置。
停車是居民最普遍的民生需求之一,關乎體驗感、幸福感,尤其是景區和老城區停車問題亟待解決。
近一段時間,在青島大學路網紅墻對面,一處地下停車場項目一直處于緊張的施工中。
這里從最早的東方菜市到后來的東方飯店,再到如今全新的公園、廣場、停車場項目,經過更新即將以嶄新面貌亮相,并為周邊景區提供停車服務,有效緩解老城停車難問題。
近年來,青島堅持“因地制宜、挖潛增量”,增加泊位供給,在全市建設公共停車場291個、泊位10.6萬個。

位于老城區的中山商城人防地下停車場,緩解區域停車難題。
除了千方百計增加泊位供給,青島還建設“全市一個停車場”平臺,統籌停車資源。
截至目前,該平臺成功接入1600個經營性停車場,整合46.3萬個泊位,構建起全市統一的停車大數據中心,真正實現停車信息“一網統管、一平臺運營”。
為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青島加大力度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讓老百姓家門口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比如在居民“家門口”打造觸手可及的“健身圈”,這離不開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豐富和完善。
在風景秀麗的浮山森林公園西坡,青島市規模最大的全民健身中心——浮山全民健身中心全新亮相,即將面向公眾開放。這里業態豐富多元,涵蓋健身私教、網球訓練、拉丁舞、擊劍、橄欖球等專業培訓,同時設有運動康復中心和輕食咖啡區,打造“健身+休閑+娛樂”的復合型空間。

鳥瞰浮山全民健身中心。
近年來,青島聚焦群眾需求,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2024年,全市范圍內新建、改擴建全民健身體育公園10處、健身場地設施373處。
今年,青島還將繼續優化健身休閑服務供給,新建改擴建全民健身體育公園、兒童運動空間、長者運動之家等10處以上,更新新建健身場地設施150處以上。
03
城市治理更精細更智慧
伴隨城市化進程進入存量提質、內涵發展的新階段,精細化管理成為城市治理轉型的必然選擇。
青島堅持“精準治理”理念,通過“微更新、微提升、微整治、微治理、微精彩”五大精細化舉措,靶向發力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以“小投入”撬動“大民生”——
激活拆違騰退土地、橋梁橋下空間、老舊廠房等閑置低效區域,通過城市空間“微更新”行動累計落地民生項目710余個,一批以往臟亂差、暗灰閑的空間實現華麗變身。
精選150條重點街巷開展“微提升”行動,通過硬件改造、環境提升、文化塑造等具體措施,讓一批背街小巷蝶變升級,成為“有溫度、有故事、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間典范。

背街小巷的“微提升”,讓城市的毛細血管變成有故事、溫度的活力空間。
依托數字化管理手段,將分屬多個部門的180余萬個窨井蓋錄入城市管理部件數據庫,累計排查整改井蓋移位、破損等安全隱患2.7萬余個(次),為市民筑牢出行與生活的“安全防護網”。
開展城市管理領域“微治理”行動,聚焦綠化帶正對斑馬線兩端、無障礙坡道設置不規范等不精細、不規范、不便利的“小”問題,通過“一點一策”制定整治方案,已累計完成3.5萬余處“小而精”的改造。
開展100處城市小微空間美化提升行動,聚焦城市功能完好但存在視覺瑕疵或輕度破損的設施,全面推進小微空間藝術化改造,喚醒城市“美學基因”。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青島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整合全市18個行業、32個部門數據,為350萬個城市部件建立數字身份證,全面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城市運行水平,確保市民生活環境更加安全、便捷、舒適。

城市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家園。堅持以人為本,青島一定能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建設好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
記者|王冰潔 賈臻 編輯|趙笛
攝影|梁超 劉棟 制作|宋尉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