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年輕人職場“斷親”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所謂職場“斷親”,是指年輕人主動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減少工作上的情感投入,阻斷非必要的親密關系。老一輩“以廠為家”,如今很多年輕人“下班即消失”。
年輕人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個人生活的平衡,拒絕“畫餅”,反感“爹味說教”,警惕“職場PUA”。這種態度常被誤解為“懶”或“不負責任”,實則是年輕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不少企業仍沿用舊式管理思維:強調“家文化”卻忽略員工權益;要求員工上進,卻連對應的薪酬、晉升都難以保障。這種矛盾讓年輕人在情感上與工作保持一定距離,這種現象也折射出當代青年對勞動價值的重新定義。年輕人并非排斥職場情感,他們反感的是單方面的情感剝削。
真正的青年友好型職場,應當以契約精神為基礎,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例如,有的企業不打卡、不強制社交,反而贏得員工更高認同;有的城市鼓勵靈活辦公,保障帶薪休假,讓青年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權益保障。實踐證明,相比用人情往來和交際應酬維系關系,年輕人更在意對專業價值的認可和對個人時間的尊重。
用工單位要探尋與年輕職場人的相處之道,通過科學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過度加班和無效勞動,減輕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從人的全面發展需求出發,關注青年員工的福祉,填補職工與職場間的情感鴻溝。
青年友好型職場,是青年友好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座對青年友好的城市,應全方位關注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助力青年解決好理想追求、生活居住、就業創業等方面的難題。在優化教育環境、搭建招聘服務平臺、加快人才公寓建設等方面,讓年輕人在城市中得到歸屬感與獲得感。
職場“斷親”現象映射出年輕人價值觀的改變。建設青年友好型職場和城市,絕非一味迎合,而是通過制度保障、文化革新和真誠對話,重建一種更健康、更平等的關系。
當年輕人在職場中能夠舒心工作、實現價值,在城市里能夠安心生活、追逐夢想,他們自然會與職場、與城市建立起緊密且積極的情感聯系,為職場和城市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