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簡介
周典英,女,漢族,1938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平度大澤山韭園村人,曾任抗戰時期兒童團團長,高家小學教師。2023年,被聘任為大澤山小學少先隊校外輔導員。
二、人物突出事跡簡介
周典英,抗戰崢嶸歲月的見證者,歷史的參與者,黨的忠誠戰士,繼承父親革命精神,終身踐行黨的理念。抗戰時期,周典英任兒童團團長,白天,教團員們識字寫字,講述黨的故事,播撒信仰的種子,夜晚,化身村莊守夜人,保衛村莊和平。解放后,周典英任高家小學教師,四十載桃李春風,教書育人。退休后,周典英任大澤山小學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孩子們講述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繼續發揮余熱,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而努力。
三、人物事跡
在韭園村,有一個名字,歷經風雨,依舊熠熠生輝——周典英。她生于1938年,歲月如刀,在她的臉上刻下了滄桑的印記,但那雙明亮的眼眸,卻如同星辰般,永遠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她不僅是那段崢嶸歲月的見證者,更是那段歷史的參與者,是黨的忠誠戰士,是終身踐行黨的理想的楷模。
周典英的父親,是西海軍分區的秘密聯絡站長。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他肩負起傳遞信息、掩護同志、保存軍用物資的重任。每當夜深人靜,他便會悄悄出發,將一份份密件送到戰友手中。那些金銀資金,在他手中如同生命般寶貴,他冒著生命危險,來回運送,多次粉碎了日軍的作戰計劃。因此,他也成了日軍眼中的釘子,但他從未退縮,始終堅守在崗位上。
周典英五歲那年,一個寒冷的冬夜,五名日本鬼子突然闖入家中。他們端起刺刀,逼問父親的下落。全家人面對鬼子的威脅,守口如瓶,堅決不泄露半點信息。鬼子們惱羞成怒,開始粗暴地對待家人。一個鬼子用力撕扯母親的發髻,另一個則仔細檢查周典英的雙手。那雙因常年挖野菜而粗糙開裂的手,讓鬼子們疑惑不已。幸運的是,他們并未看出破綻,最終悻悻離去。
那一刻,周典英雖小,但她的心中卻種下了堅定的信念。她親眼目睹了家園被毀的慘狀,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在父親的熏陶與影響下,她早早地明白了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深刻內涵。她勇敢地挑起了兒童團團長的重任,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守護家鄉、保衛鄉親的神圣使命。白天,周典英化身“教書先生”,教團員們識字寫字,講述黨的故事,播撒信仰的種子。夜幕降臨,她又披上斗篷,化身村里的守夜人,肩負著站崗放哨、傳遞信息的重任。她深系鄉親們的安危,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一個寂靜的夜晚,周典英敏銳地察覺到遠處有一隊黑影悄然向村莊逼近。她立即躲進草堆,小心翼翼地觀察著敵人的動向。她的心跳如鼓,但她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按照事先的約定向遠處的民兵發出信號。民兵們收到信號后,迅速做好了戰斗準備。日本鬼子見勢不妙,最終不敢輕舉妄動。
抗戰勝利后,中國迎來了新曙光。但周典英深知,戰爭的結束只是新的開始。她懷著以教育強國為己任的信念,瘋狂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長大后,她毅然選擇了教書育人的道路,將自身的知識和豐富經驗傾囊相授給下一代。
四十余載的教育生涯,她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退休后,她并未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繼續發揮余熱,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而努力。2023年,她被聘任為大澤山小學少先隊校外輔導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孩子們講述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每當她講起那些往事,眼中總會閃爍著淚光,那是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也是對那段歲月的深深懷念。
此外,在重要的節日和閑暇之余,周典英還會主動前往大澤山抗日戰爭紀念館擔任志愿講解員。她站在那些珍貴的文物前,與游客一同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重現大澤山鎮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浴血奮戰的壯麗畫卷。每當講到動情之處,她的聲音總會顫抖,眼中滿是淚水。但那些淚水,不僅僅是悲傷,更是對先烈們英勇無畏精神的深深敬仰。
從青絲秀發到兩鬢白發,周典英從未后悔過自己為黨、為人民付出的青春和熱血。她的一生,是對黨的忠誠與信仰的最好詮釋。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共產黨人的責任與擔當,為我們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郭亞琪 宮傳植)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