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鞠培霞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回顧歷史、銘記過往成為時代的強音。電影《南京照相館》于此時上映,宛如一記重槌在人們的心間敲響,將那段塵封的、飽含血淚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再度清晰地呈現在大眾眼前。
這部電影不僅是對那段慘痛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人性、正義與勇氣的一次深刻探討。影片以1937年南京淪陷后的一家小照相館 —— 吉祥照相館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普通人在絕境中守護真相、反抗侵略的故事。故事靈感源自1938年的一個真實事件:估衣廊附近的華東照相館里,15歲的羅瑾在暗房中意外發現了日軍暴行的罪證。而在電影中,申奧導演對這一故事進行了大膽的改編和拓展,構建起了一個豐盈的群像,將不同階層、職業與年齡的南京百姓,濃縮于“吉祥照相館”這一方天地中。
《南京照相館》巧妙運用了“照相”這一核心動作,將槍支、刺刀與相機、膠卷的關系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尖銳的視角。影片開篇,日軍屠殺平民時拉槍栓的 “咔嚓” 聲與隨軍攝影師按動機械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交叉剪輯,瞬間將觀眾帶入了那個殘酷的時代。在處決平民的刑場上,日軍組裝子彈、扣動扳機的機械聲,與隨軍攝影師伊藤安裝膠卷、按下快門的咔嚓聲,在快速剪輯中完成了殘酷的并置,兩者的共謀關系昭然若揭:槍支是施暴的武器,而相機既可以是記錄真相的工具,也可以是粉飾罪惡的幫兇。當日軍在暴行照片上蓋下“不許可”的紅章,轉而命令伊藤拍攝“中日親善”的偽證時,那些鏡頭里的“一切安好”,比槍膛里射出的子彈更令人齒寒。這種對戰爭與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影片的敘事充滿了張力和深度。
電影中的人物塑造也十分出色,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劉昊然飾演的郵遞員蘇柳昌,原本只是一個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的小人物,但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事件后,他逐漸覺醒,成為了守護真相的勇士。他的轉變過程自然而真實,讓觀眾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他內心的掙扎與成長。高葉飾演的電影演員林毓秀,外表柔弱,但內心卻無比堅強。她在面對日軍的暴行時,從最初的恐懼和無助,到后來的勇敢反抗,展現出了女性的堅韌與力量。王驍飾演的照相館老板金承宗,是一個樸實善良的人,他為了保護家人和朋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的形象讓觀眾看到了普通百姓在面對災難時的擔當與勇氣。此外,王傳君飾演的翻譯官王廣海,以及原島大地飾演的日軍攝影師伊藤等角色,也都各具特色,他們的存在豐富了影片的人物群像,使得整個故事更加真實可信。
在影片中,有一場 “擺拍” 戲堪稱誅心之筆。伊藤舉著相機拍照,旁邊一個嬰兒在母親懷里啼哭。伊藤嫌哭聲 “吵鬧”,于是另一個日軍士兵直接將孩子活活摔死在地上。王廣海抱起死去的嬰兒塞進林毓秀懷中,伊藤讓她對著鏡頭擠出笑容 —— 相機在此刻成了篡改歷史的殺器。而伊藤這個角色,也打破了我們對以往電影中類似人物的慣常想象。剛入伍時,他面對軍官槍決平民時的瑟縮,讓人恍惚看見《南京!》中角川正雄的影子,但后續的演變則更顯真實:他對阿泰說 “我們是朋友”,但事實上,這個出身貴族、看似禮貌的年輕人,比那些揮刀的士兵更可怕。他給了阿泰兩張離開南京的通行證,卻是死亡通知單,以確保大屠殺的秘密不會泄露。這種冷酷與虛偽的結合,坐實了阿泰的那句“我們不是朋友”。
《南京照相館》最震撼的突破,是它通過群像戲,對屠城陰影下南京人的心理狀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開掘。王廣海為茍且偷生而經歷的內心掙扎,以及他對戰事的判斷,在以往同類題材影片中極為罕見;而阿泰的吶喊、林毓秀的覺醒、宋存義的復仇都展現出了人性的復雜與光芒,這也讓大屠殺的悲劇從宏大的歷史敘事真正落地為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當老金顫抖著拿起相機轉身走向日軍時,影片迎來了最讓人肝腸寸斷的時刻,影院中也響起了啜泣聲。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背景下的作品,《南京照相館》的意義已然遠超藝術本身。它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那段慘痛歷史的真實面貌,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力量。影片以克制有力的敘事,指引著我們直面歷史的傷痕,體悟“以史為鑒”四個字的分量。那一張張照片里,留存著當時南京人再也回不去的寧靜生活,當這些照片與日軍血洗后的慘狀交疊在一起時,我們便能感知那種巨大的悲憤究竟來自何處。
在影片的結尾,老金自豪地拉下了照相館里的一幅幅背景布,讓萬里長城、黃鶴樓、西湖呈現在我們眼前,那一聲“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吶喊,我聽到了在座的一些觀眾充滿感情的重復。“大好河山,寸土不讓”,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愿我們都能從這部電影中汲取力量,珍惜和平,捍衛正義,讓那段慘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