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態度的思想者
7月30日,隨著“藍夢之歌”號啟航,青島正式拉開郵輪暑期檔序幕。
提起郵輪經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郵輪旅游消費。但作為典型的“漂浮經濟”,郵輪產業的價值更體現在其全產業鏈的乘數效應上。
行業研究顯示,從設計建造、運營管理到配套服務,每艘郵輪的投資帶動比高達1:14,到2035年,中國郵輪經濟貢獻值預計達5500億元。
龐大的市場背后,是產業鏈加速變革驅動使然。近年來,隨著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成功交付,以及華夏郵輪、上海藍夢郵輪、天津東方郵輪等本土郵輪公司的崛起,我國郵輪產業從全球最大的郵輪消費市場,開始向具備全產業鏈競爭力的郵輪強國邁進,郵輪產業發展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
在產業變革的關鍵期,青島也在把握黃金機遇,布局郵輪全產業鏈:上游突破維修技術瓶頸,中游培育本土運營品牌,下游完善目的地服務配套,著力構建“修造-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01
隨著上海“愛達·魔都”號出塢運營,標志著中國正式躋身全球郵輪制造頂級俱樂部,推動我國郵輪產業實現從“市場開放”到“產業自主”的戰略跨越。
在我國郵輪產業本土化制造、自主運營的產業鏈加速形成的關鍵階段,青島已完成了上游產業鏈“從0到1”的突破。
——在維修領域,大型豪華郵輪“夢想”號于7月初在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完成維修,這是青島首次承接大型郵輪維修業務,實現產業鏈上游關鍵環節的戰略卡位。

“夢想”號在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維修。
此外,招商局接手青島船廠后,將其作為招商局集團三大主力船型建造基地,已明確將郵輪建造納入戰略布局,與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協同發展。
郵輪建造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更重要的是“配套”產業的拉動。
“愛達·魔都”號單船零部件數量高達2500萬個,相當于C919大飛機的5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
不過,當前我國郵輪產業呈現出“造船強、配套弱”的局面,整船的玻璃、電梯、中央空調等設備配套卻幾乎依賴進口,部分核心部件甚至需從德國定制。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蘊含了郵輪產業巨大的發展機遇。隨著政策與市場已按下加速鍵,有專家預測,到2035年,中國郵輪經濟貢獻值預計達5500億元。
青島如何抓住這一機遇?
“青島在郵輪建造和維修領域的產業基礎日益夯實,但和上海相比,單打獨斗難以形成規模優勢,應該構建產業聯盟。”
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服務管理局郵輪部部長郝東陳認為,青島郵輪產業需要更開放的發展視野:既要引導本土龍頭企業進軍郵輪高端配套市場;也要打破地域壁壘,推動跨區域產業鏈協同。
事實上,山東省去年出臺的《關于促進山東郵輪旅游發展的意見》已作出頂層設計,提出將山東全域打造成為中國郵輪旅游協同發展區,整合煙臺、威海、德州等地在現代化造船、郵輪維保等領域的優勢資源,加快在青建設郵輪建造基地和配套產業園區。
值得注意的是,“愛達·魔都”號已搭載青島海德威壓載水系統、德州恒力電機、淄博大亞船艏構件、威海山花地毯等“山東造”產品——一個以青島為核心、輻射山東全域的郵輪產業協同發展格局正在成型。
“郵輪配套嚴苛的認證標準,恰恰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契機。”郝東陳指出,“立足青島、面向全球,讓本土企業為國際郵輪提供配套,這才是產業突破的正確方向。”
02
在郵輪產業價值鏈中,郵輪公司占據核心地位。
與其他環節上的主體相比,郵輪公司不僅掌控著產品設計、航線運營等核心業務,更在物資采購、保險選擇、船員雇傭等全產業鏈環節擁有絕對話語權。
這種“運營主導型”特征使得郵輪公司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引擎——誰掌握了郵輪公司,誰就擁有整合區域資源的主動權。
中國郵輪市場的競爭格局印證了這一規律。上海憑借“做大郵輪總部經濟”的戰略定位,已集聚國內大多數國際郵輪總部,形成顯著的先發優勢。天津也通過引入民營資本東方郵輪的方式,實現“夢想”號投放運營。
青島在郵輪總部經濟的布局上也下手較早。2021年7月,市北建投集團戰略入股上海藍夢國際郵輪股份有限公司,不僅填補了青島郵輪市場空白,更開創了地方國資參與郵輪產業的新路徑。
2024年3月,藍夢國際郵輪(青島)有限公司落戶郵輪港區,青島迎來首個國際郵輪區域總部。

藍夢國際郵輪(青島)有限公司落戶郵輪港區。
“當前市場環境下,外資合作門檻高,央企資源難獲取,全國民營郵輪公司屈指可數,優質郵輪公司資源稀缺。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吳先華教授表示,市北國有平臺公司與藍夢郵輪的戰略合作,是青島郵輪產業的重要突破。
他建議青島加大力度培育本土郵輪公司,爭取郵輪自主運營權,持續布局郵輪公司總部。
青島已經開始行動。凱撒旅業憑借豐富的國際郵輪運營經驗,展現出強勁的運營實力——由凱撒旅業包船的“愛達?魔都”號四月已在青開啟滬外首航,由凱撒旅業旗下凱撒海灣包船的“藍夢之歌”號青島暑期首個航次提前一周售罄。
郵輪產業鏈的延伸同樣值得關注。
根據此前協議,凱撒旅業將依托青島港和青島國際郵輪母港,拓展郵輪船供配餐等業務。郵輪船供經濟效益可觀,以一艘載客5000人、航程5天的郵輪來說,僅食物就能帶來150萬元消費。
而且由于郵輪船供配餐行業標準高,如果青島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更能直接帶動本地食品加工、物流等相關產業的升級。
03
郵輪產業的深刻變革在下游消費領域表現得更為顯著。
后疫情時代,游客需求已從單一的船上體驗向“航程+目的地”復合型體驗轉變,岸上游品質成為影響消費決策的關鍵變量。
這一變化對郵輪目的地的綜合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中,也明確提出“要推動國際郵輪母港消費設施建設,打通從船上到岸上的消費場景”。
在此背景下,各港口城市也紛紛“出招”,打造特色郵輪旅游生態——
上海國際客運中心著力構建“精品郵輪、內河游輪、休閑游艇”三位一體發展模式;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推出郵輪跨境購物和郵輪主題城市綜合體,實現港口功能與城市商業深度融合;天津依托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勢,通過郵輪鏈接景區、酒店、音樂會等,持續激活文旅消費新場景。
青島也在配套服務領域尋求突破。比如,結合熱門景點創新打造“時尚濱海一日游” “山東經典三日游”等“郵輪+城市”“郵輪+山東”岸上游產品體系;會同鐵路部門聯動“齊魯一號”旅游專列,策劃“郵輪+火車”產品,不斷滿足游客個性化、品質化出游需求。
2024年上半年統計顯示,青島郵輪旅客中超60%為跨省客源,其中超半數在乘坐郵輪前后開啟5到8日不等的岸上游行程,覆蓋青島、濟南、威海、青州、曲阜、泰安、日照等地。
今年,青島引進訪問港航線達9條,創歷史新高,更多的歐美高端客源通過郵輪訪青游魯。

游客赴青開啟郵輪度假之旅。
為進一步擴寬“海上-岸線-腹地”文旅廊道,拓展游客的陸上體驗空間,青島還提出要開展港口節慶、港口賽事等活動,并正著手對大港灣、中港灣、小港灣海陸統籌規劃設計,打造集垂釣產業、旅游產業、文化體育產業、健康產業等于一體的綜合文旅產業業態,以期形成獨具特色的郵輪港口文旅IP,進一步推動青島從傳統“過路港”向“旅游目的地”轉型升級。
“在上游修造和中游運營短期難以超越頭部城市的情況下,青島必須走‘價值深耕’的道路,打造獨特優勢。”吳先華表示,旅游、休閑、餐飲、酒店等郵輪衍生產業的發展,不僅能提升游客體驗,更能吸引郵輪公司落地運營及維修業務,最終形成“市場-服務-產業”的良性循環。
橫向拓展增效,縱向深耕提質,青島郵輪產業更具韌性的產業生態正加速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