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在手機下單一份“外賣”,送來的不是熱騰騰的飯菜,而是一堂上門體育課?!皶r間地點你來定,器械計劃我來備。”最近,一種名為“體育外賣”的上門培訓服務悄然興起,主要面向青少年及幼兒,提供體適能培訓、中考體育提分等輔導。
體育課也能點“外賣”,看著感覺很新鮮。眼下,學生正在放暑假,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窩在家里,玩電腦、手機時間過長,損害視力,而自己又要上班,根本顧不上,那怎么辦?“體育外賣”是個不錯的選擇。體育教練上門服務,家長省去了接送孩子的麻煩,也能讓孩子多運動一下。而且,同一小區的居民采用“團購”等方式的話,價格也不算太貴,工薪階層可以負擔得起。對這種新的服務方式,很多家長是歡迎的,也愿意“嘗鮮”。
“體育外賣”是體育培訓的一種變體。隨著考試制度變革,一些地方“加碼”升學考試中的體育分值。相比于送孩子去體育培訓機構,“體育外賣”所花費的時間成本較低。而且,不同于統一教學的體育課,上門教練可針對孩子的短板、興趣等提供專項輔導,效果可能相對較好。從相關新聞中看,有的學生已經在上門教練的指導下,展開立定跳遠、跳繩、引體向上等項目的練習,為中考體育提前做準備。
“體育外賣”雖好,但家長也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家長愛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仍然是必要的。運動應該建立在自愿和快樂的基礎上,假如孩子堅決不同意,就必須慎重考慮。在一些家長看來,點“體育外賣”是“為你好”“我花了錢”,但在孩子眼里卻可能變成“負擔”,乃至“體罰”。孩子好不容易放個暑假,暫時脫離了“題?!?,想好好休息一下,家長卻不容分說,給安排上一系列體育課,讓孩子陷身“體海”。一旦運動變成了剛性KPI,就很容易引發反感和焦慮。
“體育外賣”不能脫離監管的目光。目前,“體育外賣”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未成年人,有些上課地點還在家中,安全問題需要高度重視。調查顯示,當前上門教練的資質參差不齊,既有退役運動員、體育院校畢業生和在校生,也有僅通過短期培訓就上崗的人員。而且,一些平臺對教練背景審查不嚴,甚至出現無證上崗的現象。假如這些“窟窿”不堵上,“便利性”就可能變成“危險性”。
“體育外賣”出圈,是“上門經濟”蓬勃發展的縮影。通過互聯網平臺,將服務人員或商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指定地點,這種模式被現代人廣泛接受。只要需求存在,今后就會有更多“外賣”形式出現。但一直以來,相關部門的監管以線下為主,對某些線上新業態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管手段。更新管理模式,迭代監管手段,迫在眉睫。只有系好了監管的“安全帶”,各種“外賣”才能行穩致遠,消費者也才能感覺“更香”。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