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弦的渾厚與墜琴的柔美在空氣中交織,當帶著膠遼官話獨特韻味的唱詞隨鼓點流淌,一種傳承近300年的民間說唱藝術便在耳畔蘇醒——這就是即墨大鼓,一門藏著膠東半島文化密碼的“活態遺產”。如今,這門古老藝術正以嶄新姿態走進大眾視野,更已報名參加“第四屆青島手造節優秀文創產品征集”,讓傳統與創新在手造舞臺上碰撞出別樣火花。
三百年文脈:從鄉野書場到文化名片
即墨大鼓的故事,始于明末,成形于清初,在清末民初的鄉野市集間走向鼎盛。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它在膠東半島的沃土上吸收了即墨、嶗山、膠州等地的文化養分,逐漸沉淀出“形式完整、脈絡清晰”的獨特氣質。近三個世紀里,它的唱腔回蕩在膠東的街巷村落,唱詞里藏著《八虎傳》的俠義豪情,《劉公案》的民間智慧,更有《賭錢鬼》《小拜年》里的市井煙火,九十余部長篇大書串聯起一方百姓的精神世界。
作為中國民間曲藝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即墨大鼓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膠東半島多種文化交融的見證。它的唱腔里有山海的粗獷,評白中帶鄉音的親切,伴奏里藏著傳統樂器的巧思——這一切,讓它成為承載地域記憶的“文化活化石”。
一鼓一板:解鎖即墨大鼓的藝術密碼
即墨大鼓以“唱為主,評白為輔”,其藝術魅力深深植根于老藝人的匠心傳承。其唱腔堪稱“三絕”:慢板(大悲調)長腔婉轉,句句帶過門,尤為擅長鋪陳敘事;四六(歡樂調)則以連唱輕快見長,巧妙運用二三字短促的“抱音”承上啟下;而快板(戰斗曲)則節奏急促激昂,省去過門與抱音,專為渲染緊張激烈的場面而設。伴奏方面,堪稱“雙璧”:三弦音域渾厚飽滿,與即墨方言的粗獷豪放相得益彰;墜琴則音色柔美細膩,憑借大幅滑音、雙滑音等技巧,能精準襯托唱腔的微妙情感。二者一剛一柔,剛柔并濟,共同構成了即墨大鼓獨特的“聲音底色”。唱詞創作極為講究,嚴格遵循韻轍規律:上句末字必用仄韻,下句末字則必押平韻,如此精心安排,令其讀來朗朗上口,聽來余韻悠長。評白作為點睛之筆,以膠遼官話為基礎,發音細致講究,生活氣息濃郁。同時,又融入一絲舞臺化的“徽音”,使這親切的鄉音在舞臺上不失表演張力。
演出時,一人掌鼓板說唱,一人彈三弦,一至二人拉墜琴,三到四人便組成一個完整的演出團隊。從“搭臺”時《大鼓曲》的熱鬧開場,到“小場”(聊小篇)里《挑女婿》等俗俚小段的詼諧逗趣,再到“開書”后長篇大書的環環相扣,一套流程下來,總能讓觀眾沉醉其中,欲罷不能。
傳承與新生:從校園到手造節的破圈之路
如今,即墨大鼓正面臨著傳承的挑戰:傳承團隊資金有限,發展面臨挑戰;年輕傳承人培養需長期投入,更需就業保障支撐。為此,曲協正積極探索“非遺進校園”模式,在高校中播下傳承的種子,讓這門藝術在青年一代中延續生命力。
而此次參加“第四屆青島手造節優秀文創產品征集”,正是即墨大鼓探索“創新性發展”的重要一步。它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展示,更是一次“非遺活化”的嘗試——當古老唱腔遇上現代設計,當鄉音韻味融入文創產品,或許能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門藝術的價值,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
如果你也想近距離感受即墨大鼓的魅力,不妨關注“第四屆青島手造節”,在眾多優秀文創中,找找那帶著鼓點與弦音的膠東記憶。畢竟,每一份對非遺的關注,都是對歷史文脈的守護,都是讓傳統藝術走向未來的力量。(智慧青島 劉曉童 通訊員 張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