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貫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鍵紐帶,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高校里的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從象牙塔走向企業、從實驗室躍上生產線,才能實現創新價值,助力產業發展。
在青島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進程中,有著“中國橡膠工業的黃埔”之稱的青島科技大學,必然是特殊而又耀眼的存在。
這里,不僅培養出了全國橡膠工程領域70%的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還以技術賦能的形式支撐了9家上市公司和400余家相關產業鏈企業,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在實踐中“開花結果”。
去年9月,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布《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在科技成果轉化總金額排名中,青島科技大學高居第23位,位列省屬高校第一;在1億元及以上科技成果單項合同統計中,青島科技大學有4項在列,力壓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諸多名校,在上榜單位中數量最多。
青島科技大學的成果轉化密碼是什么?“青科大模式”升級版體現在何處?“橡膠品格育英才”的人才培養模式核心內涵又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青島日報記者采訪了青島科技大學校長陳克正。
青島科技大學校長 陳克正。韓星 攝
01
破局立新
“世界橡膠看中國,中國橡膠看山東。”在橡膠工業的發展歷程中,青島科技大學是山東省和青島市橡膠工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身影。
作為全國最早開設橡膠專業的學府,青島科技大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橡膠領域重要的學科研究、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基地,不斷向青島乃至全國輸送優秀人才。
青島科技大學嶗山校區校門。
與此同時,青島科技大學還構建了獨特的“橡膠生態圈”:四方校區與國家級孵化器——橡膠谷融為一體,教授們的科研成果“步行十分鐘”就能進入生產線;建成國家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等3個國家級孵化器,孕育了一大批初創企業……
這種“把論文寫在流水線上”的辦學哲學,縮短了源頭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似近實遠”的距離,形成獨樹一幟的“化院現象”(青島科技大學前身為青島化工學院)。
“學校建校之始,作為化工部直屬高校,我們就是為國家的橡膠、化工行業服務,我們與產業的結合非常密切。”在陳克正校長看來,經過75年的探索與實踐,服務行業、服務企業的基因已經完美融合到青科大的血液中。
何為“青科大模式”?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校便鼓勵校辦企業改制、教師創辦學科性公司,點燃了廣大師生的創業熱情。”
陳克正告訴記者:“在項目收益分配方面,我們堅持九成收益歸教授團隊,充分彰顯了學校對教師創新實踐的全方位支持。”
陳克正表示,青島科技大學這一模式特別好地契合了當時工科高校的發展背景,“鼎盛時期,學校孵化了數百家小微型公司,很多老師帶著學生在企業里承擔技術攻關項目。”
從那時起,“不找校長找市場”逐漸開始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這種“放水養魚”的模式,讓青島科技大學打造了“科研—技術—產品—應用—上市公司”的科研生態圈,圍繞橡膠產業鏈源源不斷地孕育著科技企業。
得益于“青科大模式”,近年來,青島科技大學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2024年新增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歷史性重大突破;2024年度到賬科研經費超4.29億元,獲評省科學技術獎勵11項。
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獲獎證書和獎杯。
“進入新時代,傳統模式已難以形成集團式作戰優勢。我們通過深入梳理與總結,提出從‘十四五’時期開始打造‘青科大模式’升級版。”
對此,陳克正總結了“青科大模式”升級版的四個轉向:
一是由“興趣式自發研究”轉向“精準對接企業需求”。學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辟了“孵化上市”“迭代服務”“科創飛地”“創新創業共同體”“校地融合創新發展”五條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
二是由“摸著石頭過河”轉向“構建全方位成果轉化體系”。學校頂格推進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制定《成果轉移轉化管理辦法》等18項制度文件,完善了職務科技成果資產的管理模式。深化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
三是由“教師自己談判對接”轉向“打造專業化服務隊伍”。打造了一支近200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引進40余家優質專利代理機構入駐學校,打造一支編制在學校、轉化在企業、學術創新在兩端的人才隊伍。
四是由“不找校長找市場”轉向“校長帶著打市場”。每年定期召集優勢學科科研精英,校領導帶隊深入企業舉行成果發布會,了解企業技術需求,簽訂科技攻關合同。
02
賦能產業
技術是一種無形資產。在青島科技大學,這一無形資產已源源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陳克正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通過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或提供核心技術支撐的上市公司已達到9家,孵化相關產業鏈企業400余家,創造產值超過1300億元。
全國橡膠企業中的董事長、總經理、高管中約有70%是青科大畢業生。校友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的企業共37家。
青島科技大學孵化的9家上市公司。
“目前,青島科技大學的成果轉化主要通過校友企業落地實施。校友既熟知學校的科研優勢,又明晰企業自身的技術需求,這種雙向認知讓校企雙方能夠實現精準對接,并圍繞企業需求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
陳克正以軟控、賽輪為例:
軟控股份是青科大孵化的首家上市公司,其前身是青科大校辦企業,創始人袁仲雪從1988年開始就在校內負責科研項目轉化工作。
“軟控股份就是由青島科技大學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密煉機上輔機項目孵化而來,可以說,校辦企業發展而來的軟控就是青科大放大了的不同學科領域的技術應用實驗室。”近年來,軟控承接著青科大“第一手”的科研成果,成為橡膠機械行業引領者。
輪胎行業的賽輪集團也“誕生”于青島科技大學。依托學校的專業平臺和產業鏈生態,賽輪成立9年后掛牌上市,是中國首家在A股上市的民營輪胎企業,并于2012年成為國內首家在海外建廠的輪胎企業,目前已發展成為國內輪胎行業龍頭。
國橡中心
在陳克正看來,正是得益于這“源頭活水”的滋養和“領頭雁”的示范效應,青科大譜系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158家橡膠輪胎相關企業布局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緊密的產業生態,繪就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產業鏈”的青科大譜系。
當記者問及在青島科技大學的技術支持下,是否可能孕育出下一個“賽輪”和“軟控”時,陳克正自信地回答:“值得期待!”
他透露,近期已有2家校友企業傳來好消息——斯坦德檢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進入IPO階段,正沖刺北交所;青島泰凱英專用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申請獲北交所上市委會議審議通過,為今年以來青島轄區首家過會企業。“未來幾年,我們有信心見證更多校企合作企業在細分領域嶄露頭角,成長為行業頭部企業。”
嘗到銳意改革甜頭的青島科技大學,如今在創新之路上愈發敢為人先、思想解放。
“我們始終將政策紅利釋放到最大限度。當前,我們也正在思考如何發揮有組織科研的優勢,通過‘集團式作戰’整合分散資源,集中攻克行業重大難題——這正是我們下一步的攻堅方向。”陳克正說。
03
鑄魂育人
1950年,青島科技大學的前身——沈陽輕工業高級職業學校在全國最早開設了橡膠專業。如今,青島科技大學已發展成為全世界橡膠類人才培養規模最大、層次最全的一所高校。
“經過數十年育人實踐,我們凝練形成了以‘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樸實無華、甘于奉獻,同心協力、勇承重載’為核心內涵的‘橡膠品格’,這是學校的精神內核與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橡膠品格’的養成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學校獨具特色的‘橡膠品格育英才’人才培養模式。”陳克正說。
青島科技大學校園內的輪胎雕塑。
對于這一人才培養模式,陳克正給出了更為深入的解讀——之所以將其稱為“橡膠品格”,正是因為它深刻詮釋了學校的橡膠特色。正如這24個字所描繪的,橡膠材料兼具低調內斂的特質與堅韌不拔的品性,這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高度契合。
“我們希望從青科大走出的學子,身上都帶著鮮明的青科大烙印——正如提到青科大就會聯想到橡膠材料一樣,我們的學生也要帶著這樣的‘橡膠品格’:工作中吃苦耐勞、恪盡職守、腳踏實地,以專業所長追求卓越;生活中保持謙遜低調的姿態,卻懷揣對美好的向往,以陽光向上的心態直面人生。”陳克正說。
近年來,青島科技大學將“橡膠品格”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率先在省屬高校中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與萬華化學集團、賽輪集團等行業頭部企業探索開展“3+1+2+N”本碩貫通卓越工程師培養,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共同承擔科研項目,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三年來,參與學校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合作企業已有40余家,培養規模達到270人。設立“玲瓏班”“成山班”等“名企班”項目,與知名化工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量身定做”為企業輸送近千名優秀畢業生。
其實一直以來,青科大的成果轉化模式都會遭到質疑:教師投身創業與成果轉化是否會影響人才培養?
陳克正對此的解釋是:“事實上,從成果轉化到孵化上市公司,這一過程與人才培養形成了相輔相成的促進關系。許多教師深入企業擔任導師、承接項目時,總會帶領學生一同參與,讓學生全程接觸企業真實的生產工藝流程與技術難題。形成了‘教源于研,而勝于研’的良性循環。待學生畢業時,他們便能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實現從‘學’到‘用’的無縫銜接。”
青島科技大學汪傳生教授指導學生做實驗。
得益于深度校企合作與校友資源,青島科技大學多年來保持著高位就業率。“不少企業在招聘時對青科大學子與985、211高校學生一視同仁,只因我們的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一所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轉化,以及大量人才的培養,正是其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
一所大學,因城而盛;一座城市,因大學而興。城市與大學共生共榮,在青島與青島科技大學身上得到完美體現。
記者|楊琪琪 編輯|趙笛??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