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伴隨著汽笛鳴響,“好客山東·半島1號”載客從積米崖碼頭啟航,開啟暢游靈山島、齋堂島的山海人文之旅。
這條航線以“一程多站式”的體驗,將厚重的歷史與地道的漁家生活融合交匯,帶游客一日盡覽青島海洋文化的精髓。
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交通基礎設施的突破都是激活資源、帶動發展的關鍵前提。
隨著“半島1號”海島旅游航線的常態化運營,青島海島游也迎來新的發展階段——這條為“體驗”量身定制的“風景連接線”,帶來的不僅是常態化的旅游客流,更將加速推動海島旅游開發的進程。
從硬件配套到服務升級,從文化挖掘到業態創新,一場圍繞海島游的系統性提升正持續落地,一個兼具自然野趣與人文溫度的海島旅游目的地,將在山海間愈發清晰地顯現。
01
海島游融入“海上看青島”
青島的海,早已因棧橋、奧帆中心的喧囂被熟知,因“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城市意象而聲名遠播。
但對于市民游客而言,靈山島的晨霧、齋堂島的漁船、瑯琊臺的千年回響交織的海島游,卻是對全方位旅游感知和體驗的新需求。
作為首條串聯靈山島、齋堂島等優質海島資源的旅游航線,“半島1號”實現了一個產品串聯海岸、海域、海島和沿海自然景點,一經推出便成為市民游客關注焦點。
在精心策劃的一日航程中,“青旅奧帆號”游船從積米崖碼頭出發,首先前往靈山島,途中可欣賞唐島灣、靈山灣沿岸風光。
登上靈山島后,航程預留了近3個小時的觀光時間,游客可游覽貝殼樓、運來石、老虎石、試刀石等標志性景點,感受海島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中午還可以在靈山島品嘗漁家宴的鮮活海洋特色美食。
靈山島
航線的第二站是齋堂島。
在古樸漁村感受漁家生活,聆聽始皇登瑯琊歷史故事,到潮連帶拾螺、捉蟹、碰海蠣子,還可以打卡20世紀50年代燈塔并俯瞰全島海景。即使什么都不做,在海島上支一把躺椅,島上的海風似乎也能吹散所有的疲憊和倦意。
“青旅奧帆號”游船停靠在齋堂島碼頭。
“‘半島1號’一期航線聯通了西海岸的積米崖港、靈山島、齋堂島到瑯琊港,將海上游的景色與海島的歷史文化、海島風情串聯起來。”青島海洋文旅產業集團董事長呂大為介紹,二期航線中,他們還將打造從青島到日照萬平口的跨市海島游產品。
其中,作為首條開通的配套航線,“魅力唐島灣環游”已于8月1日在西海岸新區積米崖漁人碼頭首航。
接下來,靈山島環游、積米崖—靈山島往返等旅游航線將陸續推出。
此外,運營方正與民宿等洽談合作,計劃推出海島游打包產品延長游客停留時間,讓海島游從“一日打卡”變成“多日慢享”,真正釋放市場潛力。
02
讓文化在地性“開口說話”
游客來了,如何讓游客“留下來”?在加快破題破局的同時,如何“做成精品”,成為擺在海島游面前的關鍵課題。
從目前來看,以靈山島、齋堂島為代表的海島目的地,旅游業作為核心產業形成了一定的接待規模,一些新突破口也正在形成。
“靈山島是全國首個負碳海島,尤其適合康養療愈。”青島西海岸新區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管委副主任李文慧介紹,由于靈山島形成于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火山地質遺跡、海蝕地貌豐富,退潮時還有“一線天”的奇觀。
目前,島上有民宿53家,提供床位超過1500個,是體驗漁俗文化休閑旅游的首選之地。
作為首批省級旅游民宿集聚區,靈山島海島旅游開發的推進為島上的民宿經營者帶來信心。近日,島上的空山眠海島度假民宿開啟試營業,運營負責人辛斌坦言,選擇靈山島布局,既是看準了國內海島文旅尚處在待開發階段的潛力,更是看中了青島對海島開發的戰略加持和靈山島豐富的在地文化。
靈山島上的民宿。
“無論從自然稟賦還是在地文化的角度來看,打造一個基于民宿的文旅綜合體,靈山島的資源都給了我們豐富的發揮空間。希望能夠在北方海島開發中創造一個新的可能。”
辛斌透露,未來將開發定制化的康養療愈、研學體驗等產品,并考慮打造特色的漁農業產品IP,讓游客帶走的不只是伴手禮,還有海島的生活故事。
在齋堂島,航線的開通也帶來了好消息。“別看齋堂島面積不大,只有0.46平方公里,但島上的森林覆蓋率卻達到了95%。”
瑯琊鎮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絡室主任陳曦對島上情況如數家珍,“這里的黑頭魚、蛤蜊、扇貝、海蠣子都是就近捕撈,不少游客是被社交媒體種草后來體驗的。”
“接下來,我們將對島上的民宿、漁家宴評星定級,岸上王家臺后區域也將同步提升。我們將引入專業力量,將閑置房屋打造一些美學空間、高端民宿等海島游業態,全方位提升島上的旅游接待水平。”陳曦說。
03
一條特色發展新路徑
盡管海島旅游航線實現了海島資源的“串珠成鏈”,但從海島旅游開發的角度看,蹚出一條海島旅游開發的有效路徑,架構起成熟的海島游產業鏈仍然是重中之重。
以低干預、高融入的開發邏輯,守護海島底色。場景創新的核心是讓資源從被看見變為可融入。
就現狀而言,青島海島的核心業態集中在觀光、餐飲和基礎住宿,各環節相對獨立。
“海島旅游產品的市場需求一直旺盛,游客期待值很高,不少文旅企業積極探索相關產品,但仍有不少細節需要完善。”
青島市旅行社協會會長邢斌認為,海島游的原生態體驗雖有特色,但隨著客流增加,基礎設施和接待能力將面臨挑戰,產品設計更需兼顧體驗感與交通、時間成本的平衡。
他建議針對不同島嶼特點拆分設計——齋堂島離陸地近,適合開發兩天一夜的團建、度假產品,依托近岸優勢快速提升配套;靈山島面積大、資源豐富,可深挖垂釣、海上運動等休閑業態,推出一日精品游或兩日深度游,避免走馬觀花。
齋堂島
8月7日,“星光島—靈山島航線、星光島觀光航線”首航,這兩條航線的開通,加快了海島航線由交通向“交通+休閑+觀光”的創新轉變,實現上下游業態協同增值,助力海島文旅產業快速發展。
除了靈山島和齋堂島,竹岔島的開發也正在加快推進中。島上主要布局高端民宿、特色餐飲、海上休閑運動、康養水療等業態。目前,竹岔島環島路工程和生態修復工程已開工,島上度假村、南屯酒店已完成一期詳細方案設計。
當然,青島海島游的打造面臨不少現實挑戰。同樣以靈山島為例,作為山東省海上通行距離最遠的島嶼,單程航行時間、風浪影響等客觀因素,既讓它保留了更原始的生態與野趣,也對交通保障、物資補給和游客體力提出更高要求。
對青島來說,海島游的開發不能簡單復制近岸模式。如何把海島游做成青島一張新的旅游名片,需要多方向的考量和綜合方案。
記者|馬曉婷 王凱 編輯|趙笛 攝影|王雷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