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半島的沃土上,一種承載著千年歷史記憶的民間藝術正以其獨特的魅力煥發新生——它就是被譽為“萊西民間舞瑰寶”的萊西花棍。這項融合了武術、舞蹈與音樂的非遺技藝,不僅見證了楚漢爭霸的烽煙,更記錄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情感。如今,在鄉村振興與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萊西花棍正從田間地頭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成為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一、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印記
萊西花棍的起源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秦末亂世。相傳西楚霸王項羽每攻下一城,便策馬揚鞭即興起舞,“霸王鞭”由此得名。明末《萊西縣志》記載,駐軍將領將這一技藝帶入萊西店埠鎮,經過民間藝人世代改良,逐漸演變為如今的花棍藝術。在漫長的歲月里,它既是軍營壯士的慶功之舞,也曾是窮苦百姓“持棍乞食”的生存技藝,那棍端叮當作響的銅錢,仿佛仍在訴說著往昔的滄桑。
更耐人尋味的是,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則起源傳說:商紂時期,百姓為宣泄對暴政的不滿,將象征紂王的木棍反復擊打,這種情感宣泄逐漸演變為技巧運動。兩種傳說共同構成了萊西花棍的雙重文化基因——既有金戈鐵馬的豪邁,又具民間智慧的詼諧。2008年,這項承載著多重歷史記憶的古老藝術被正式列入青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匠心獨運的藝術魅力
清晨的店埠鎮文化廣場上,傳承人張秀玉手持雙棍翩然起舞。花棍在她手中仿佛被賦予生命,時而如游龍戲鳳般在肩背翻飛,時而似雨打芭蕉般在周身敲擊。木質花棍上彩繪的紋飾與兩端紅纓交織成流動的畫卷,銅錢撞擊發出的清脆聲響,與腳下的節奏應和成趣。
這種看似隨性的表演實則暗藏玄機。真正的花棍技藝包含單雙棍兩大體系,需掌握“滿天星”“八卦陣”等60余種隊形變換。藝人不僅要精準控制敲擊肩、腰、背等12個部位的力度——力道過輕則響聲不脆,過重則疼痛難忍;還要在旋轉、拋接等高難度動作中保持韻律。正如老藝人所言:“這是力氣活更是巧活,得讓棍子聽話。”
尤為獨特的是其“歌舞一體”的表現形式。表演者既可演唱傳統唱本,也能即興編詞。舊時唱詞多控訴社會不公,如今則充滿對新時代的禮贊:“花棍一打震天響,黨的政策暖心房……”這種與時俱進的表達方式,讓古老藝術始終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
三、守護者的傳承之路
上世紀60年代,萊西花棍曾面臨斷代危機。當時全鎮僅存的幾位老藝人憑著記憶重整技藝,店埠鎮小學教師張君一將兒時所學融入新編套路,使這項藝術重獲新生。如今在政府扶持下,傳承隊伍已發展到百余人,其中既有古稀之年的傳承人,也有“00后”新生力量。
在店埠鎮各個小廣場內,總能看到傳承人張秀玉耐心指導年輕人的場景。“手腕要活,腰板要挺,眼神要跟著棍走”——這些口訣凝聚著三代人的智慧結晶。2023年,萊西花棍藝術團登上山東省民間文藝匯演舞臺,傳統技藝與現代舞美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四、生生不息的文化薪火
每逢春節,店埠鎮的花棍表演總是年俗活動的高潮。舞者們身著彩裝,在鑼鼓聲中變換出“五谷豐登”的隊形,棍聲與歡笑交織成最動人的新春交響。這種代代相傳的儀式,早已超越藝術本身,成為凝聚鄉愁的文化符號。
正如非遺保護專家所言:“萊西花棍的價值不僅在于動作套路,更在于它承載的集體記憶和情感表達。”當新老花棍愛好者同臺共舞,當傳統唱詞中加入鄉村振興的新故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門技藝的延續,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
如今,在萊西的公園廣場、校園社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花棍舞的行列。那上下翻飛的花棍,正劃出一道連接古今的文化軌跡;那清脆悅耳的銅錢聲,正奏響新時代的非遺樂章。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千年非遺正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時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