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12日訊 立秋時節,正值第二茬艾草成熟季,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街道廈安村書記逄春波正帶著社員們忙著收割艾草。“可別小瞧了這些不起眼的艾草,社員們增收奔小康都指著它呢! ”一株小草的作用有多大?僅僅依靠一株小草,竟能撬動千萬產業,從而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收割機在田里收割艾草
立秋時節,觀海新聞記者驅車來到張家樓街道廈安村,親眼見證這株小草引發的奇跡。站在一望無垠的田野里,綠油油的艾草長勢喜人,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艾草味道。雖然天氣炎熱,逄春波和村民們不顧烈日當頭,忙碌地進行著艾草收割。逄春波告訴觀海新聞記者,村里種植的艾草是專門引進的大葉香艾。這種艾草全身可以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草一年可以收獲三茬,端午節前后已經收獲了頭茬,現在正是收獲第二茬的季節。”
收割打捆后的艾草
其實,廈安村種植艾草從2019年初才開始,而且源于機緣巧合。“我去朋友的艾灸館做艾灸,感覺效果挺明顯的,就和朋友聊了起來,朋友對艾草的種植、理療很有研究,就建議把這個當做產業來發展。”逄春波眼前一亮,雷厲風行的他說干就干,立即和村兩委成員開會研究。然后專門到中國艾草種植基地河南南陽等地考察學習,經過實地調研考察,堅定了依靠艾草種植,帶領鄉親們增收奔小康的想法。
“村里以前都是種糧食,從沒有種植過艾草,村民們擔心賠了,一開始都不愿意嘗試。” 逄春波深知,只有讓村民親眼看到成果,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此,他和村兩委成員帶頭,又聯合了幾戶“大膽”的村民,自發籌集資金100萬元,整理出53畝土地進行了第一輪試種。第一時間聘請了技術人員現場培訓,大家蹲在艾草地里,邊學邊干,經過近一年的摸索,終于迎來了豐收。逄春波介紹,艾草種植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廣訂單種植,以每斤一元的收購價格和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當年便能回本。
張家樓街道宣傳統戰委員張勝男給算了這樣一筆賬:以前張家樓街道農民主要種花生、玉米和小麥,按照兩年三茬收成計算,小麥畝產1000多斤,花生一般畝產500斤花生米,玉米畝產1000多斤。即使不計算勞動力的投入,僅僅除掉化肥、種子和農藥等成本費用,一畝土地一年的純收入大概1200元。而種植艾草節省了種子、農藥的投入,一年純收入就有3000元,翻了一倍多。“而且種植這種艾草無需額外的田間管理,省時省力,村民們種地打工兩不誤。村民剩余的時間去周邊的農業園區打工,每月還能有幾千元的收入。”
逄春波和兩委成員在查看艾草長勢
在廈安村兩委的帶領下,已經有30余戶村民陸續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還吸納農機手加入,為統一管理和收割提供技術支撐,并多次聘請農技專家現場授課提供技術培訓。目前,廈安村艾草種植面積擴展到500余畝,打算明年突破1500畝。在廈安村的帶動下,周邊的幾個村子也紛紛加入艾草種植大軍。
為了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廈安村嘗試把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正在籌建艾草加工廠,把艾草加工成艾絨、艾條、灸貼、灸具、洗化、布藝六大類百余種產品。合作社還積極開拓艾草為主題的健康養生游、民俗觀光、餐飲等項目。這里的艾草產業形成了集種植、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全方位、全系統的格局發展。幾年內,一個過千萬的艾草產業將會逐步形成。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正是靠著一雙雙勤勞的雙手,把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藥草發展成展翅高飛的大產業,撐起當地經濟發展的一片天空。(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