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當很多企業家感嘆“卷”的時候,青島檬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霍勝軍的感受卻有點不一樣。
今年,檸檬豆平臺在全國迅速開展業務,業績逐步釋放,進入一個規模化復制的關鍵階段。在山東,檸檬豆助力朝輝生物智能化改造,實現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的全程自動化;在安徽,檸檬豆與古井集團打造古井采購工業互聯網平臺,將優勢資源開放給亳州中小企業;在貴州,檸檬豆圍繞木材加工、玻璃制造、特色食品等產業,建設黔東南州工業互聯網平臺……做到這一切的關鍵就在于創新。
“創業10年,檸檬豆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產業鏈數字化,基于工業互聯網AI對現有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讓中小企業融資更快一步;二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整合高校院所的科創資源,賦能產業發展和企業轉型。”霍勝軍告訴記者。
十年進化之路
“越難走的路,走出來的競爭力越強。”這句話在檸檬豆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2015年,霍勝軍創立檸檬豆,瞄準了一個小切口——制造業的采購成本優化。針對中小企業采購競爭力不足等痛點,平臺成立初期通過供需精準匹配和拼單集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但他很快意識到,除了采購成本高外,中小企業還面臨研發實力不足、數字化能力不夠、貸款難等難題。
憑借持續技術投入與創新積淀,檸檬豆逐步拓展到企業數字化、數字金融、科創業務等領域,成長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覆蓋全國65萬家注冊企業、100多萬臺工業設備。
“天底下沒有白走的路。”他常對團隊說的這句話,恰恰也是檸檬豆十年進化的最佳注腳。從電器制造業第三方采購起步,到覆蓋工業制造、農業種植、漁業養殖、商貿流通等行業,再到參與山東科技大市場、海洋科技大市場省市級兩大平臺的聯合運營,這條進化之路仍在不斷延伸。
以農業養殖為例,畜禽因生長周期價值波動、物理監管困難,往往被金融機構排除在抵押物之外。檸檬豆為山東潤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打造白羽雞產業服務平臺,通過數字化改造和AI建模提升養殖管理能力,訂單、養殖、采購、回款等數據一目了然,解決了銀行不敢貸的問題。
與此同時,檸檬豆的業務也從青島一個城市拓展到河北、江西、貴州等20多個省市,持續推動全國化市場布局。
AI是第一戰略
今年年初,以DeepSeek橫空出世為標志,國產大模型技術迎來突破,加速融入千行百業。
“市場在變化,技術在進步,必須敢于冒險和創新,機會永遠不會等待你。AI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洞察這一趨勢的霍勝軍,果斷將人工智能確立為企業的第一戰略,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風控、拓客、成果評價等領域開展大模型關鍵技術攻關。
“實際上,檸檬豆的優勢不在于大模型研發和基礎研究,而在于擁有非常多的產業場景。”霍勝軍對AI的落地路徑認識得異常清晰。
最典型的是海匯集團,這家民營企業從陷入困境到涅槃重生,背后是檸檬豆的AI+數字化。檸檬豆在工廠設備層實現物聯數字化,并開發30多個AI貸后監測及預警分析模型,支撐銀行實現動態風控,幫助企業獲得日照銀行5.6億元新增貸款,去年企業成功實現2.3億元利潤。
在霍勝軍看來,檸檬豆要做的是打通更多產業鏈,讓每個生產環節的價值都看得見、算得清、貸得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