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在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青島市系列現場媒體見面會第五場——綠色能源產業鏈專場。來自東方風電(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廣州鵬輝能源(青島)有限公司、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的5位青島綠色能源產業鏈企業負責人現場介紹了企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青島著力構建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綠色能源”被定位為要突破發展的五大新興產業之一。記者從會上獲悉,為搶抓綠色發展機遇、開拓能源創新賽道,青島綠色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力,技術攻關不斷突破,應用場景持續拓展,共同為青島綠色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向海攬風,向海逐光
風從海上來。從能源安全來看,海洋擁有的綠色能源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接替。以海上風電、海洋能為代表的海洋清潔能源已成為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
“青島開展風電裝備項目的優勢在于地理位置優越、風能資源豐富、產業基礎扎實、政策支持有力、市場需求旺盛。這些因素共同推動青島在風電領域占據競爭優勢,尤其是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和項目開發方面,有望成為中國北方風電產業的重要樞紐。”東方風電產業和市場開發中心副主任、東方風電(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俱龍說。
東方風電是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核心企業,是風電原創技術策源地和風電裝備產業鏈(整機方向)鏈主企業,自行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8兆瓦、26兆瓦風機連續兩年入選央企十大國之重器,并榮獲風電行業首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東方風電在即墨區投資建設的海上風電北方總部(海上風電產業園)建成投產后,將與相關機構開展合作和產業鏈協同,為青島市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東方電氣集團還牽頭成立了青島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目前聯盟成員企業超過240家。
近年來,隨著近海風電逐漸向著深遠海方向發展,與漂浮式風機配套的動態型海底電纜以及臍帶電纜將會得到大規模應用。
“青島漢纜自2014年率先在國內組織研發動態型海纜和臍帶電纜,目前已經為國內多個重點項目提供電纜和電纜附件類產品配套服務。隨著深遠海項目的離岸距離加大,配套的主送出類海底電纜將由現在的交流220kV三芯海纜向著交流330kV、交流500kV、柔性直流400kV和柔性直流525kV的方向發展。”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立剛介紹,青島漢纜在海洋工程領域擁有50項專利、70余項專有技術,累計為海洋石油開發、島嶼供電及海上風電場提供了超過4500千米的海底電纜。
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海上風電是重要組成部分。而通過技術賦能,服務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至關重要。
“激光雷達技術就如同給大氣和海洋做CT,我們成功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壟斷,核心技術和產品性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目前,相關產品在全球累計交付達千余臺套。”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榮忠說,公司是中國海洋大學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致力于大氣及海洋激光遙感監測技術及裝備的研發與創新,為風電新能源智慧開發運行、氣象和海洋防災減災監測體系建設、低空經濟安全保障、藍天保衛戰持續賦能。
鐳測創芯的漂浮式測風激光雷達也是國內第一個成功實現商業化的同類產品,目前已完成近百個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傳統的海上風電前期風資源勘測及微觀選址,測量方式大多采用測風塔,建設成本高、時間長,覆蓋范圍有限、易受塔體干擾。激光雷達建設成本僅為測風塔的三分之一,可極大減少風資源勘測的資金投入、縮短建設周期,據相關機構測算,企業相關裝備及技術已帶動行業降本增效超30億元。”李榮忠介紹。
逐“綠”而行,向“新”發力
在能源安全等多重壓力下,綠色能源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結構性變革。這一輪變革的底層邏輯,已從單純的政策驅動轉向技術迭代與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青島企業正憑借產業鏈整合與創新能力,在清潔能源競賽中占據關鍵卡位。
“不久前,青島漢纜與中國三峽建工聯合研制的750kV超高壓電纜系列產品,成功通過了國家級新產品鑒定,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這標志著中國首次掌握了750kV超高壓電纜系統核心技術。”張立剛說。青島漢纜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任務,并聯合懷柔實驗室等頂級科研單位,主導了多項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國家電網的產業鏈核心項目。
在產業鏈上游,青島漢纜聯合“國家隊”,正向“卡脖子”技術發起攻堅。長期以來,超高壓電纜所用的絕緣料和屏蔽料,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為打破這一局面,由懷柔實驗室牽頭聯合齊魯石化、青島漢纜組建了跨領域的聯合攻關團隊,聚力突破關鍵材料技術瓶頸。在產業鏈下游,青島漢纜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共同承擔了國家2030重大專項、500kV國產絕緣料應用以及多個前沿的示范性工程課題。
鵬輝能源則攻克了氧化物基固態電池的關鍵核心技術,成功研發出新一代固態電池。該電池采用復合無機陶瓷電解質層取代傳統隔膜,運用特殊的電解質濕法涂布工藝,無需注液,并有效解決了固—固界面阻抗難題,大幅簡化了制造工藝。“通過進一步優化材料體系和推動設備國產化,未來3至5年內,固態電池模組成本有望降至與液態電池模組相當。同時,固態電池的工作溫度范圍將拓展至零下40℃至85℃,在針刺測試中可確保不起火、不冒煙、不爆炸,能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飛行器等高端領域。”廣州鵬輝能源(青島)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剛說。
鵬輝能源的儲能電池出貨量多年穩居全球十強,其中家用儲能電池和便攜電池多年位居全球前五。青島基地項目一期投資40億元,是鵬輝能源在華東地區的最大生產基地,其中電芯廠房是鵬輝規模最大、產能最高的單體廠房。
隨著新能源產業持續高速發展,退役電池規模逐年攀升,電池循環利用已成為連接“兩新”政策與循環經濟體系的關鍵環節,市場潛力巨大,正迅速成為綠色能源產業的新增長點。
“2024年8月,再生利用1萬噸、梯次利用3萬噸(年處理規模)退役動力電池的青島示范項目已全面建成投產。”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濤說,目前正與西門子深入合作,探索資源循環領域的數智化和能碳管理,“依托西門子碳足跡生態解決方案,聯手打造了國內電池回收行業首個基于區塊鏈的實時碳足跡精算與溯源系統。其不可篡改的全生命周期碳溯源數據,為電池再生材料提供了國際認可的‘綠色護照’,成為車企、電池廠打造綠色供應鏈的剛性需求。”張濤介紹,未來,將攜手西門子(中國)、生態環境部固廢管理中心、清華大學等權威機構,共同建設“青島模式”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
這場開在生產一線的發布會,立體呈現了青島綠色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和品牌成長故事。正是有了這些龍頭企業、優勢產品,青島綠色能源產業才能以“綠”為翼,翱翔于高質量發展的新藍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