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9日訊 近日,青島中山路與湖南路交叉路口的“紅塔大樓”正作為“青島計劃”的新版塊,嘗試打造屬于這座城市特有的經典打卡地。
“眾所周知,青島百年歷史中,建筑是城市的重要遺產,而隨著時間的流逝與城市的快速變遷,青島獨特的建筑文化越來越變成一個空洞的符號,而非延續的文化,這正是當下青島的文化挑戰。”設計師劉愷介紹,這座驚艷而華美的紅色塔樓見證了青島的百年風云,矗立在青島百年間最風起云涌的中山路。自1904年建成起,始終被用于出租辦公或開設商業設施,相宜洋行的進口商店,礦泉水廠的創業夢想、留美牙醫的西式診療、中國人開辦的至誠藥房,這一切都在這棟建筑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記。中山路17號不僅是一棟德式老樓,更是青島早期商業精神的縮影和城市生長的縮略圖。
“我們沒有一味的去強化所謂的建筑本身的厚重的歷史,因為建筑承載的不只是那些嚴肅的故事與有關建筑的形制,每一棟建筑都是城市的一部分,而非孤立的紀念碑,更重要的是基于這棟建筑所延續的情感,以及與街區的鏈接。我們強化了塔樓的標志性元素,并從建筑華麗的元素里提煉出茛苕葉與雕花元素融入了14世紀巴洛克與洛可可的裝飾藝術,并設計了一系列與紅塔大樓建筑以及古典裝飾植物有關的產品,強化了建筑的IP與空間鏈接的美感,我們策劃了青島建筑100專題,將青島的100棟重要建筑設計成年輕人與大眾喜歡的商品,并繪制了詳細的青島建筑地圖放置于空間之中,讓空間與商品的文化敘事形成呼應。”劉愷認為,塔樓的位置本身就極具意義:如同上海法桐掩映下,淮海中路與武康路等交匯的五岔路口上的武康大樓,成為如今上海的文旅象征。
紅塔大樓位于湖南路與中山路的街角,亦是中山路乃至老城區最具辨識度的地標之一。在保護建筑外立面的同時,他們在入口處設計了一個如燦陽般炙熱的鮮明紅色入口,希望以此建立街角的公共性,吸引更多的人們來到紅塔大樓,讓紅塔大樓不只是一棟建筑,更成為這條街區最重要的入口與象征,讓這座守望街角百年的建筑,能如海上繁花般永遠綻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