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日訊 夏末秋初的即墨,山海相映成畫。黃海海濱,碧波蕩漾,鷗鳥翩躚;蓮花山間,綠意蔥蘢,溪水潺潺;街頭巷尾,口袋公園 “扮靚” 城市微空間…… 越來越生態宜居的即墨,處處涌動著“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高品質城市建設的新面貌。
即墨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圖為鰲山灣秀美風景。.jpg
日前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部署,正與即墨的發展實踐深度契合。
近年來,即墨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牢牢把握生態和發展兩條主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徐徐鋪展。
產業轉型的 “綠色增長極”
當“山水為鄰”的綠色追求遇上 “制造大區”的堅實根基,即墨給出的答案是“重組制造基因,讓根基更牢”。
近年來,以 “無廢城市”建設為引領,即墨持續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轉型——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聯合本地5家主要汽車零部件企業探索“無廢供應鏈”試點,預計到年底可實現供應鏈危險廢物減量化40%以上,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99%以上,無害化處置率100%;
奇瑞青島基地聚焦新能源汽車領域,今年上半年生產新能源汽車2.18萬輛,占總產量的51.6%,同比增長4.4%;
青島即發集團則“十年磨一劍”,成功將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產業化,年產能達1000噸,染色時間從傳統工藝的8-12小時縮短至3-4小時,每年可節水約10萬噸,破解了傳統印染高污染高耗水難題;
……
這些生動實踐的背后,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共識的深化。
即墨區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以“綠新高”為目標,針對印染、鑄造、噴涂等重點行業,深入開展兩輪“四減四增”行動和多輪次清潔生產改造。目前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6家,培育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6家,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和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入選全省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企業。
綠色轉型的縱深推進,更離不開能源結構的系統性重塑。
擁有豐富山海資源的即墨,近年來在能源結構上實施“多能互補”,抓住“雙碳”機遇,將“無限風光”轉化為發展優勢。
位于鰲山灣海域的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是我國首個漁業融合發展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項目,一期已于今年5月底建成并網,每年可發綠電約10.7億度,節約標準煤約32.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7.1萬噸。
伴隨這些努力,即墨經濟的“含綠量”正持續上揚。
美麗鄉村的“幸福演變路”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即墨,好山好水好生態正孕育著幸福“蝶變”。
清晨的龍泉街道“花海樂園”,錯落有致的民宿群旁樹蔭照水、鳥鳴盈耳,很難想象,一年前,這里還是地塊零散、雜草叢生的荒廢林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動了龍泉街道綠色發展的齒輪。今年初,街道聯合滿貢、蒲渠里兩個村莊合作社,引入專業文旅力量,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鄉村肌理的基礎上,開發了游船戲水、百畝花海、農事體驗等特色區域。同時,300多戶村民集體入股樂園開發項目,獲得了約100 個本地就業崗位,在生態保護中吃上了“生態飯”。
龍泉街道的蛻變如同即墨大地上一扇精美的窗,折射出全區以綠色發展為指引,依托適宜農、林、果、蔬、漁各業發展的肥沃土壤,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美麗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的生動實踐。
如今,即墨區美麗鄉村建設已串珠成鏈,各地競相呈現 “兩山”轉化的精彩敘事——
靈山街道“靈秀原鄉”鄉村共富聯合體整合近3萬畝零散低效土地,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小田變大田”帶動村集體增收500余萬元;
北安街道憑借富硒土地和萬畝林地資源,培育出泉嶺小米、墨小番西紅柿、諸葛酥梨等特色拳頭產品,實現產銷兩旺;
龍山街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融合新農業開發、教育培訓、生態觀光旅游等項目,年創收600余萬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1萬余人次,帶動周邊新增20余戶漁家宴、農家樂,戶年增收2萬元;
田橫鎮利用三面環海的地理優勢發展“北參南養”,“即墨海參”地標產品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左右,帶動110余戶農戶致富;
……
在即墨大地上,“兩山”轉化的樂章正澎湃奏響,硬核制造與詩意棲居正在此和諧共融。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圈”
城市不僅是人類集中生產生活的家園,也是豐富生物物種的棲息地。不久前,靈山街道玫瑰小鎮景區迎來數千只白鷺與夜鷺,它們在景區南側生態林筑巢“安家”,為這片國家4A級景區增添了勃勃生機與靈動之美。
“哪兒環境好,鳥兒最知道”,這些不請自來的“客人”,正是即墨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最佳見證。
今年以來,即墨區從細處著手、從實處出發,圍繞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統籌大氣、水、海洋、土壤等環境要素,堅持陸海統籌、水土共治,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在大氣治理方面,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深度治理,組織17家企業升級改造大氣污染防治設施,推動實施160個大氣污染物減排項目,守好 “一片藍天”;
在水環境治理上,深化4個國省控斷面“一河一策”精準治理,進一步優化提升河道生態能力,呵護“一泓碧水”;
在土壤與生態建設中,落實土壤調查評估機制,由點及面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落地落實,通過“見縫插綠”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堅守“一方凈土”。
一組組數據清晰折射出即墨的生態之變:空氣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連續5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4個國控、省控斷面全面達標,受污染用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100%,建成11處綜合性公園和60余處口袋公園綠地。
作為擁有183公里大陸海岸線和7個海灣的城市,即墨區將海灣治理視為海水攻堅的核心任務。近年來,高標準推進鰲山灣美麗海灣建設,投資7800萬元完成大任河入海河流綜合整治,確保灣內入海排污口全部規范運行。在各方共同呵護下,鰲山灣水質連續三年躍升,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連續五年保持100%。
岸灘修復同樣成效顯著,以小島灣為例,2019年起,青島藍谷依托中央財政資金支持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實施系統性生態整治修復工程,通過“岸線 + 海島”一體化修復,清理養殖設施,退養面積約1228公頃。如今,小島灣生態環境持續向好,I類海水水質區域不斷擴大,海洋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同時帶動旅游業蓬勃發展,2024年全區接待游客量突破 1100 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達 140 億元。
生態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即墨區正通過抓實污染治理,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生態新畫卷在城鄉大地上持續鋪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記者 王 濤 通訊員 孫靜秋 劉海豹)
責任編輯:姚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