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5日訊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日前,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海鑄紅魂·五語話初心”實踐隊走進青島西海岸新區,通過深度調研、多語翻譯與口述訪談等形式,系統挖掘、整理并傳播這片熱土上深沉而壯烈的紅色記憶。
西海岸新區不僅承載著青島的經濟文化發展,更銘刻著抗戰時期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實踐隊員們在有限時間內聚焦代表性場館,圍繞“黨性教育”“革命歷史教育”“國防教育”三大主題,精心設計出三條紅色教育路線,旨在系統整合紅色資源,錘煉堅強黨性,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國防意識,突出精神傳承與時代意義。
團隊成員制作國防教育路線紅色文旅海報
譯寫紅色故事,搭建語言之橋
作為外語學子,實踐隊員們自覺承擔起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使命,通過深入挖掘楊家山里的紅色記憶,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事跡精準翻譯為英、法、德、日、朝五種語言,讓信仰與初心穿越語言屏障、照亮更多心靈。
字句推敲之間,轉譯的不僅僅是文本本身,更是老山鞋背后的魚水情深、小腳交通員的堅韌傳奇、一聲“干爹”背后的黨群智慧和一袋小米所承載的大愛無言。通過語言的轉換,讓世界聽見那些關于忠誠與犧牲、智慧與初心的故事,從未隨時間褪色。
實踐團成員采訪講解員張文君
深入訪談現場,感悟信仰力量
為了解更多歷史的細節,學習如何講好中國紅色故事,實踐隊員們專程拜訪楊家山里紅色教育基地講解員張文君,聆聽她六年來傳播紅色故事的體會與感悟。她提到,楊家山里之所以成為“打不垮的堡壘”,既得益于地勢險要,更依靠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在烽火歲月中,交通員們用生命守護情報路線:楊希滋日夜奔襲數百里傳遞急報;殷洪熙帶病冒雨穿越敵區;楊清秋小腳走了數千里,鞋子磨破無數雙,有力保障了我黨地下斗爭的開展。
實踐團成員參觀楊家山里抗日戰爭展廳
談及堅持講解的動力,張文君表示,“革命前輩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我,讓我忘記小我,思考如何為社會多做些什么。”她尤其提到,要注重“受眾意識”,強調在面對不同觀眾時應準備不同版本的講稿。
致敬百戰英雄,傳承歷史火炬
隨后,實踐隊員們還懷著崇敬之心,與西海岸新區黃島街道轄區內小學生一同走進劉思運老人的家中。這位親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三大戰役的老兵,用顫抖而堅毅的聲音,為隊員們揭開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槍林彈雨中的戰火青春,冰天雪地里的鐵血堅守——老人口中每一個故事都是鐫刻在民族記憶里的不朽篇章。
與劉思運老人、黃島街道轄區內小學生合影
“昔年他們以血肉筑起長城,今日需我輩以智慧鑄就未來。劉思運老人的囑托,將化作我們前行的力量,激勵著我們把青春融入強國建設的壯闊征程。當每一位青年都成為挺立潮頭的浪花,必將匯聚成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繁榮,實現中華民族永不再受外侮的偉大復興。”實踐隊隊長周玫含這樣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責任編輯: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