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5日訊 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鏈條中,公交修理工是默默守護運營的“護航者”,他們的專業能力不僅關乎車輛的安全運行,也直接影響運營成本與效率。
為破解維修中的“高成本、長周期”難題,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李滄巴士公司“煥新聯盟”技術小組以實際行動書寫了一份“降本增效”的優秀答卷。
以匠心筑基,以創新破局
“煥新聯盟”技術小組由3名經驗豐富的修理工以及一名年輕駕駛員組成,平均從業年限近20年,每個人都有“獨門絕技”。組長李永孝和成員紀昆侖擅長機械結構拆解與故障診斷,組員曲志格專攻電器系統,能快速定位電路隱患,畢德會則精通配件選型。
團隊的核心理念是“能修不換、精準降耗,保障運營、服務乘客”。在日常工作中,他們始終秉持“不服輸、肯鉆研”的精神:面對報廢零件,不是簡單丟棄,而是逐一拆解分析,記錄損壞原因、可修復部位與修復難點。正是這種“把每一個零件當‘寶貝’,把每一次故障當‘考題’”的態度,為后續的技術突破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萬元換新”到“兩千精修”
空壓機是公交車輛制動系統的“心臟”,一旦損壞,車輛將無法正常行駛。記者從李滄巴士第九分公司了解到,此前空壓機出現故障時,只能聯系廠家進行“整體換新”,單臺更換費用高達11200元,且耗時至少需要兩天,期間故障車輛只能停駛,不僅增加了運營成本,還導致線路運力緊張,高峰時段甚至出現“乘客等車難”的問題。
“難道就沒有辦法自己修嗎?”自去年8月份一次空壓機故障后,李永孝帶著團隊成員圍著損壞的空壓機反復琢磨。他們首先通過拆解觀察,發現故障核心并非“整體報廢”,而是空壓機內部的“活塞拉缸”出現問題。空壓機活塞膜片破損掉入拉缸內,造成活塞及缸筒損壞,但部件的損壞并不會導致整個空壓機失效,只要更換核心配件即可修復。
成本直降84%,效能大提升
找到突破口后,團隊立即行動。第一步,先對空壓機進行除塵,為了防止拆除時灰塵掉入曲軸箱內;第二步,將缸蓋與缸筒進行分解,檢查活塞與缸筒磨損情況、活塞環彈力及密閉性,發現是活塞連桿總承及缸筒損壞;第三步,拆除損壞的配件,精準定位配件型號并進行更換;第四步,維修完成后,將空壓機裝回公交車,安裝線束及管路,啟動車輛后將氣壓打滿、排空并再次打滿,檢查有無異響、是否漏氣。
據悉,本次維修共更換空壓機活塞缸筒兩個、連桿總承兩個,共計1840元。從“11200元換新”到“1840元維修”,單臺空壓機維修成本降低約84%,維修時間從2天縮短至1-2小時。近一年來,“煥新聯盟”技術小組已累計修復4臺故障空壓機,共節省維修費用36000余元,保障了4輛公交車輛及時重返線路,有效緩解了高峰時段的運營壓力。不少公交駕駛員都說:“以前空壓機壞了,我們得‘等米下鍋’,現在修得又快又省,我們跑車也更踏實了。”
聚焦氣囊拆裝痛點,再破難題
繼空壓機維修成功后,團隊又將目光投向公交空氣彈簧氣囊的拆裝難題。該部件拆裝頻繁且困難,傳統方式需多人協作、耗時長、易漏氣。針對這一痛點,團隊決定研發“便攜氣囊拆裝輔助工具”。經過多次畫圖、網上查閱學習并多次試錯,目前已將“便攜氣囊拆裝輔助工具”的設計圖及制作材料準備完成,只需要焊接組裝便可使用。
李永孝介紹:“首先將方管鍍鋅圓環切開,一分為二,在切口處加兩個‘小耳朵’,用螺栓將二者連接,組成一個圓環,用來固定至氣囊上下端,隨后用正反絲絲杠把上下端串聯,利用絲杠的拉力將氣囊拆卸,利用絲杠的漲力將氣囊與上下底座緊密壓合,以達到氣囊的密閉性。”
通過簡易模型測試,該工具能解決傳統拆裝的核心問題。原本需要3人配合的操作,現在1人就能完成。單次氣囊拆裝時間從一個多小時縮短至20分鐘,效率提升65%。
從舊件拆解積累經驗,到突破空壓機維修瓶頸,再到創新工具研發,“煥新聯盟”用實踐證明,他們的努力不僅是公交行業“降本增效”的生動縮影,更彰顯了平凡崗位上的責任與擔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王笑菲)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