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市微塵公益基金會聯合各區市紅會急救講師走進6所紅十字微塵博愛學校開展“開學第一課”——“應急救護,‘救’在身邊”活動,為近千名師生開展應急救護培訓。
“開學第一課”, 應急救護培訓為青少年安全賦能
新學期,微塵基金會以全市紅十字微塵博愛學校“開學第一課”為重要抓手,通過“統一規劃、分層推進、長效覆蓋”的模式,有計劃、有組織地將急救教育延伸至中小學校園中,旨在打破“急救知識難普及、青少年學不會”的認知誤區,真正讓急救知識成為每一名中小學生成長路上的“必修課”,讓安全理念伴隨一生,成為守護健康成長的“好朋友”。
生命安全教育不該是校園課程的“附加項”,而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課”。“能以救護講解員的身份參與其中,看著孩子們從好奇傾聽,到主動嘗試操作,再到熟練掌握基礎技能,特別有成就感。我們多講一句、多教一個動作,或許就能在未來幫孩子們避開一次危險,為校園安全再添一道牢固屏障。” 市南區紅十字會四級調研員馮勇說。
從理論到實操,助力學生成為“生命守護者”
本次紅十字急救培訓以“理論+實操”雙軌模式展開,內容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心臟驟停發生后,每延遲1分鐘搶救,患者生存幾率就會下降7%到10%,4分鐘黃金搶救期是生命能否挽回的關鍵。”課上,急救講師用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敲響警鐘,強調“只要熟練掌握心肺復蘇與海姆立克急救法,普通人也能在危急時刻成為‘生命守護者’”。為讓抽象知識更易理解,急救講師還結合真實急救案例與科普視頻,闡釋了應急救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針對心臟驟停、異物卡喉等高頻意外場景,更是逐步驟拆解心肺復蘇的按壓姿勢、AED 的電極片粘貼位置、海姆立克法的腹部沖擊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
在實操演練環節,急救講師借助醫用模擬人、AED 教學模型等專業工具,開展“手把手”指導。“胸外按壓必須做到用力均勻、頻率穩定,深度至少達到5厘米,這樣才能有效擠壓心臟泵血。”“使用 AED 時不用慌,記住‘聽語音提示、按屏幕指引’,機器會自動分析心律并判斷是否需要電擊。” 急救講師一邊示范標準動作,一邊糾正學生的操作偏差,幫助大家在親身體驗中吃透急救要點,確保所學知識能在關鍵時刻精準應用。
紅十字微塵博愛學校“公益+”辦學模式
微塵基金會以“紅十字微塵博愛學校”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實踐“公益+”辦學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公益服務精神教育相融合,將紅十字和微塵博愛精神融入學校文化建設方方面面,讓公益服務精神浸潤學生心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融合,致力于培養具有公益人格的年輕力量,提高青少年學生社會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截止目前,已有6所紅十字微塵博愛學校成功落地,積極開展“5·8公益日”“文明旅游宣傳志愿服務”“應急救護培訓”等公益活動,以核心素養為根本,以美好品格為生命底色,持續打造慈善公益精神基地,促進家校共育具有公益品格的時代新人,讓“微塵有情,博愛無疆”的公益精神灑滿校園,持續為社會公益力量注入新動能、增添新活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責任編輯: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