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資源、要空間,這是沿海地區競爭比拼的新賽場。
海洋,是山東發展的最大動能、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所在。2024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關口,占全省GDP的18.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五分之一。
各類海洋產業集聚,海洋領域科技創新成效明顯,海洋國際合作成果豐碩……浩瀚蔚藍的海洋,澎湃著山東這片人文沃土、經濟強省的藍色動能。
01
海洋,覆蓋地球70%以上的面積,聯通全球、流轉不息的洋流,為人類社會的交互和共享提供了天然的渠道,因此,在既有的人類歷史中,“海洋”始終與“開放”密不可分。
作為中國東部沿海重要門戶,山東自古就是對外開放的前沿,從秦朝徐福東渡日本,到唐宋時登州港“日出千桿旗,日落萬盞燈”的盛景,再到如今航線總數360余條,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700多個港口建立貿易往來的世界級港口群,地處“一帶一路”海陸十字交匯點的山東,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海洋。
雄厚的港口資源,讓山東在全球航運網絡中占據重要地位,也為山東對外開放積累下突出優勢。
而山東能始終保持高水平海洋開放的另一個“秘訣”,就是持續不斷打造高水平、高效能的海洋開放平臺。2019年獲批至今的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在大宗商品交易、跨境電商、新型離岸國際貿易等領域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探索出一系列國際貿易領域的創新舉措。近年來,山東還著力建設“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截止今年6月,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濱之城”平臺秘書處、“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等7個涉海國際組織進駐青島,海洋合作的山東實踐正贏得國際認同。
如今,山東還在打造更多高能級海洋重大國際交流合作平臺。9月7日至9日,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將在青島舉行,這一論壇是山東省保留舉辦的3個省部級論壇之一,也是唯一的涉海國際論壇。屆時將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700名嘉賓共聚一堂,圍繞海洋未來展開深度對話。借助海洋合作發展論壇,山東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拓展海洋開放合作新空間。
02
向海洋“進軍”,是一場科技創新的大考。深諳創新的山東,將創新驅動作為經略海洋的核心引擎,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海洋經濟發展的“最大增量”。
為強力匯聚創新資源,山東構建起了“實驗室-大科學裝置-高端平臺”的高能級創新矩陣,向著海洋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發起集群式攻關。截止目前,山東“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達50余個,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全職住魯海洋界院士達22人、占全國總數三分之一。一流的科研力量,自然能創造一流的科研成果,2024年,青島海洋領域共有5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50%。
另一方面,山東也著力打通產學研轉化的堵點,讓更多科研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近年來,山東圍繞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主題,著力打造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線上服務平臺等線上合作平臺、山東現代海洋產才融合發展創新聯盟等行業組織,啟用多個海洋科技孵化器。目前,山東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已初篩發布科技成果4000余項,征集企業創新需求1000余項,已促成技術合同交易超2.4億元。
此外,山東實施了“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大科學計劃,促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讓海洋科技優勢、人才優勢加速轉化為海洋產業優勢。
03
怎樣才算真正“拿下”海洋這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最終衡量標準還得是產業發展成效。
支撐起超過1.8萬億的海洋生產總值的,正是山東扎實構筑起“四梁八柱”格局的現代海洋產業。
傳統支柱產業集聚發力,支撐增長“主引擎”作用明顯。2800余個重力式深水網箱、400萬立方米養殖水體……穩居全國首位的海洋牧場數量,見證了山東海洋漁業從“討海”轉身“耕海”的漁歌嘹亮;在青島港,滿載2500余輛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滾裝船啟航前往海外市場;在日照港,滿載煤炭的列車沿瓦日線抵達;在威海港,來自韓國的汽車配件正乘巨輪靠岸……以5.1%的吞吐量增速蟬聯全國第一的山東港口群,為更多沿海城市打開了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
新興產業不斷培育壯大,發展動能明顯增強。海工裝備領域,“藍鯨1號”、“國信1號”、“海葵一號”等大國重器不斷涌現,甲醇雙燃料發動機等關鍵部件實現“零突破”,“山東海工”品牌逐步打響;BG136邁入臨床II期,藻酸雙酯鈉PSS、甘露特納膠囊GV-971享譽中外,超純海藻酸鈉生產打破壟斷……山東的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是全國總量的“半壁江山”。
從耕海牧漁的“藍色糧倉”到高端船舶與海工裝備的“大國重器”,從跨越天塹的跨海通道到蓬勃生長的海洋生物醫藥,山東的海洋產業早已超越“漁鹽之利、舟楫之便”的傳統范疇,向著多元化、高端化、集群化加速邁進。
百川朝海,潮流不息。山東的“海”,是開放的機遇之海、創新的活力之海,更是產業的實力之海。面海而興,向開放要發展,山東正以開放姿態繼續深耕藍色國土,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海洋經濟的無限可能。(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高一銘)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