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紙質火車票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的話題登上熱搜榜首。根據鐵路部門規定,9月30日之后,紙質報銷憑證將全面停用。消息一出,無數網友曬出珍藏的票根,開啟了一波“回憶殺”。那些印著車次、日期與地名的紙片,承載著人們求學路上的憧憬、異地打拼的足跡、春運返鄉的期待……這是不止一代人的情感圖騰。
告別的消息難免令人遺憾,但紙質火車票的退場,是效率革命的必然選擇。回溯歷史,鐵路票務已幾經變遷。從硬板票時代的通宵排隊購票,到軟紙票時代小心翼翼保管票根,再到磁質票時代從自助機取票,每一次迭代都是向“便捷”不斷靠近。2018年海南環島高鐵開始試點電子客票,2020年全國普速鐵路實現“一證通行”,無紙化進程一直在推進。如今,全面停用紙質報銷憑證,更將效率進一步提升。旅客不必再擔心因車票丟失而耽誤行程,電子發票也將報銷流程從7個環節壓縮至2個,每年可節省60%的發票管理成本。無數旅客將節省寶貴時間,車站客流高峰擁堵將得到緩解,公共服務效率將跨越式提升。
在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紙質火車票的謝幕是綠色出行的重要一步。2024年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達43.12億人次,一張小小的紙質車票,看似微不足道,但乘以龐大的旅客基數,便是對生態環境的巨大減負。電子客票的全面推廣,相當于切斷了這一資源消耗鏈。當“碳中和”成為共識,鐵路部門以無紙化改革踐行環保責任,是現代公共交通應有的擔當。
有人擔憂,紙質火車票的消失可能會讓老年群體陷入“出行困境”。這份顧慮并非多余,但鐵路部門的配套措施已給出溫暖回應。對于不熟悉智能設備的老年人,自助機可打印字體放大的行程信息單,人工窗口保留現金購票與憑證打印服務,過渡期內還將增加引導人員與志愿者,手把手協助操作。
其實,人們對紙質火車票的懷舊,本質上還是對“旅行”本身的珍視。車票形態在變,但“家的方向”與“對遠方的向往”從未改變。就像余光中筆下的郵票、船票,紙質火車票退場后,新的載體依然會承接這份情感。刷身份證過閘機的瞬間,是與舊時代的溫柔告別,電子紀念票里的行程記錄,是對新生活的鄭重留存。正如曾讓人焦慮的“無現金支付”,如今已成為便捷生活的常態,假以時日,電子客票也將以高效成為人們遠行的新習慣。
正可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紙質火車票的謝幕,不是一段記憶的終結,而是更便捷、更環保、更溫暖的出行時代的開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