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8日訊 這個夏天,嶗山區委社會工作部協同各志愿服務組織和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聯動融合活動。從文化傳承到安全教育,從課業輔導到心理關懷,專業社工和志愿者們用愛心與專業為青少年打造了特色“暑期成長樂園”,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志愿服務,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金家嶺街道以“專業引領、志愿協同、資源聯動”為實施路徑,組織開展了系列志愿服務活動。聯動轄區內外志愿服務資源,與青島大學共建合作機制,構建“場地由社區提供、志愿者由高校選派、專業指導由社工站負責”的常態化服務模式,形成“專業策劃+志愿落地”的高效協作機制。其中“童樂班”小課堂以“動手實踐+趣味互動”為鮮明特色,引領孩子們在學技能、強體魄、增知識的過程中,深切感受社區的溫暖關懷,汲取成長的強大力量。石嶺路社區聯合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市園林和林業局等50余家共建單位及30余名黨員志愿者傾力打造“七彩光”少兒暑期成長營,采用“校內教育+社會實踐”融合模式,精心設置傳統文化、科學普及、創意美術、綜合實踐、心理賦能、生活技能六大系列課程。通過沉浸體驗、動手實踐、團隊協作等多元形式,讓孩子們收獲知識、提升能力、滋養心靈,實現個性化成長。特別推出“成長護照”特色活動,設置趣味板塊引導記錄參與過程、習得技能與內心感悟。孩子們完成任務獲得印記,在寓教于樂中補全德智體美勞融合發展的“成長拼圖”,收獲有光、有愛、有成長的七彩假期。山水名園社區聯合大疆教育、國信游泳館、和睦鄰等共建單位及志愿者團隊,開展“科普護航”兒童夏令營活動。通過“專業社工統籌+多方力量協同”模式,設置舊物改造環保課、無人機科技體驗、防溺水安全實訓、科學實驗秀等系列課程,以情景模擬、分層教學、實操體驗等形式,讓科普知識入腦入心。
中韓街道聯合貓頭鷹圖書館及“三下鄉”志愿服務團隊開展了公益課堂系列活動8場,涵蓋課業輔導、閱讀寫作、國學文化等活動主題。通過基礎知識學習、課業預習復習、閱讀與朗讀、寫作技巧學習等內容設置,采用“一對一”答疑、分組學習、穿插趣味手工等形式,在知識傳授中融入動手實踐與互動樂趣。聯動嶗山區文旅“博學游記”“青帆筑夢”等項目資源以及高校志愿者、社區志愿者等服務力量,開展了國學文化、國際象棋教學、科學實驗、生物科普等“賦能益夏”困境兒童暑期成長營系列活動20余場。北村華興社區策劃開展了“童趣繪夢,共筑美好花壇”環境提升親子活動,以“藝術創作+勞動實踐+美境共建”為主線,以“小手拉大手”為路徑激活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激發青少年兒童的社區治理參與意識。
沙子口街道聯合樂為公益組織開展了特殊兒童走訪慰問活動,為轄區內20余名特殊兒童送去精心準備的愛心鞋子,用細致關懷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增添暖意。漢河瑞源社區針對暑期托管難題與兒童成長需求,創新開展“青苗成長π課堂”志愿服務活動30余場,通過學業π、興趣π、實踐π三項專題,以“安全為基、趣學為核、成長為要”為原則,融合學業輔導與素質拓展,涵蓋非遺傳承、國學誦讀、科學實驗、數獨解謎、體育鍛煉、口才演講等特色課程,帶領孩子們開啟了一場“學中玩、玩中學”的暑期成長之旅。
2025年“成長益夏”暑期成長課堂在北宅街道三樹新村、下葛場村黨群活動中心陸續開課,活動以“文化浸潤+成長賦能”的形式為鄉村青少年提供了系統的學業輔導與素質拓展。成長課堂堅持“社工統籌+志愿者執行”的雙向互動,積極聯動本土和青年志愿者、村內文化達人等志愿服務力量。以文化實踐課程為核心載體,系統性開設剪紙藝術、民俗科普、年畫美育教育等多維課程,并首次將北宅本土文化元素全面植入課程體系,讓“解民憂”的公益服務與“傳文脈”的文化使命同頻共振,為青少年打造了一場“有溫度的陪伴+有深度的浸潤”雙軌成長之旅。暑期課堂共計舉辦活動20余次,累計服務兒童近500人次。
嶗山區貓頭鷹助學公益服務中心組織開展了“書香潤童心 筑夢啟新程”青少年閱讀夏令營活動。活動面向嶗山區熱愛閱讀的青少年和困境兒童,圍繞“閱讀習慣養成”“文化傳承體驗”和“綜合素養提升”三大目標,精心規劃了10場不同主題課程,涵蓋閱讀能力培養、傳統文化浸潤與職業認知拓展等內容,參與分享閱讀交流感悟近6萬次,形成了“以賽促讀”“親子共讀”等良好態勢。
下一步,嶗山區委社會工作部將持續深化“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聯動機制,通過鏈接多元優質公益資源,精準對接青少年在學業支持、興趣發展、社會融入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全力為青少年營造更有溫度、更有深度的成長環境,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濤)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