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藍天間,威海的精致筆觸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八集《美麗海灣 蔚藍威海》將聚焦山東威海,這座以海為魂、向海圖強的城市,正站在山與海的交匯點,書寫人海和諧新篇章。
耕海牧漁 向綠而生
凌晨4點的愛倫灣,漁民們迎著曙光收獲肥美海帶。這片曾經因過度捕撈而資源枯竭的海域,如今通過“721”生態養殖模式重煥生機——70%海域養藻類,20%養貝類,10%發展魚類養殖,形成藻類固碳、貝類凈水的循環系統。
黃海研究所蔣增杰研究員20年扎根于此,采用“海帶—貝類—海參”立體養殖模式,修復工程綿延百里海岸,每年固定空氣中二氧化碳的能力相當于植樹造林12萬公頃,同時這種立體養殖模式使每畝年均收益提升30%左右,真正實現了 “一片海,生態和經濟雙贏”。
海草重生 天鵝歸來
在天鵝湖畔,中國海洋大學張沛東教授帶領團隊深耕海草床修復,歷時10年培育移植2000余畝海底森林。隨著海草床恢復,天鵝湖水質達到I類海水水質標準。
每年冬季,成千上萬只大天鵝如約而至,翩躚于碧水藍天之間,形成了威海獨具魅力的“天鵝經濟”生態景觀。這片玻璃海的重生,證明保護生態就是保護發展的根基。
鹽堿蛻變 候鳥歸巢
在威海五壘島灣的鹽堿灘上,趙明波院長團隊篩選耐鹽“先鋒”植物鹽地堿蓬——它不僅吸收鹽分形成秋日“紅海灘”奇觀,其根系更改善土壤透氣性,降低鹽度。
10年耕耘,修復4500畝鹽堿地,昔日的“生態洼地”,如今,丹頂鶴、黑臉琵鷺、遺鷗等珍稀鳥類翩躚而至。這片碧海藍灣,正以嶄新姿態迎接候鳥歸巢,書寫鹽堿灘蛻變的生態奇跡。
牡蠣革命 銀灘重生
乳山銀灘曾因散亂養殖面臨生態危機,2020年當地啟動整治,將600多家養殖戶遷入六大現代化產業園,配備自動清洗、智能分揀和集中污水處理系統。
兩年蛻變,50萬噸牡蠣年產與生態修復并行,20多公里銀灘從養殖區蛻變為生態旅游帶。當地的生態治理,以科技智慧重現碧海銀灘的豐饒。
碧海乘風 綠電新生
在威海乳山海域,北方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正在運行——150萬千瓦裝機容量,年發電量約45億千瓦時,依托穩定海風打造“藍色風場”。
與此同時,昆崳山深處的山東文登抽水蓄能電站化身“超級充電寶”,通過抽水蓄電、放水發電調節電網峰谷,年減少36億度綠電浪費。這種多能互補的綠色能源體系,正推動威海從傳統海洋經濟向藍色新能源轉型。
威海用20年生態治理,在968公里海岸線上串聯起20余個優質海灣和10余處生態濕地。千里山海公路蜿蜒,見證著藍色動能與碧海藍天的和諧共生;生態修復與產業轉型雙軌并行,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綠水青山中國答卷》第十八集《美麗海灣 蔚藍威海》將于9月10日18:20檔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敬請關注。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