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超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構建人工智能生態體系,是適應新形勢下發展要求、抓住發展機遇的戰略路徑,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人工智能生態培育起步時間尚短,內外部多重因素疊加下仍需解決幾個關鍵問題。基礎層,國產芯片算力與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個別西方國家對華芯片禁運加劇了國內算力供給緊張;技術層,人才缺口較大;應用層,AI賦能中小企業過程中存在“藩籬”。目前,AI需求側市場高度碎片化,大量中小企業個性化應用場景問題亟待解決,AI技術落地到千行百業真實場景的“最后一公里”尚未貫通。此外,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間融合不足也限制了人工智能生態的整體效能發揮。
我國構建高質量人工智能發展生態,需從三方面著力。一是筑牢基礎層底座,強化支撐體系建設。大力扶持國內算力芯片、數據中心等核心技術產品研發與產業化;優化算力基礎設施布局,實現高效算力資源供給、調配和共享;面向重點領域及未來產業需求建設專業化高質量數據集,擴大數據供給、完善標準、加速可信數據空間構建,夯實數據基礎;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開展數據服務創新,提供數據標注、清洗等專業服務,加快推動公共數據開放與企業間數據流通,推動數據生態體系構建。二是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形成創新驅動、場景牽引、生態協同的全鏈條生態新格局。支持前沿理論探索,推動原始創新,加速共性技術研發;強化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協同,探索政策沙盒、新場景應用等機制建設,帶動多領域場景全域開放;推動人工智能領域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深度合作,加快標準推廣與開源體系建設,打通人工智能向垂直行業應用“最后一公里”。三是保障安全可控,規范產業發展。加速相關法律法規或政策的制定,盡早出臺針對人工智能重點領域的法規政策或行業規范,強化技術濫用的法律規制,為產業發展劃定清晰的法治邊界。健全分類分級監管機制,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助力大模型應用落地和產業生態高質量發展,釋放人工智能的巨大潛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彥宏 整理)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