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1日訊 有這么一群人,在每天凌晨5點鐘,他們準時出現在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李滄巴士第四分公司維修區域的地溝之下,用扳手敲擊底盤的聲音打破寂靜,“小微創新”維修班組成員已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修理工王軍躬身車底,細致排查底盤管路,尹君拿著手持萬用表,專注測量每一段線路電壓,班組長褚劍波對照維修清單,逐一核對零件。

作為公交車的專職“醫生”,這個平均年齡在45歲,共4人的維修班組,肩負著12輛公交車早高峰前的檢修任務。時間緊、任務重,但他們從未有絲毫懈怠。“我們必須趕在第一班車發出前完成全部檢查,這是對乘客安全最基本的負責。”褚劍波語氣堅定。日復一日,他們用雙手筑牢城市公共交通的“第一道防線”。
今年年初,為提升乘客出行體驗,230路公交車實現了車輛更新。新車外形小巧、行駛平穩,投入運營后廣受市民好評,同時,也收到了一些乘客關于車廂優化的反饋。“能不能將車門提示音的音量降低一些?”喜歡坐在車門處的一位乘客表示,新車在開門前發出的提示音較響。盡管不影響行車,卻影響了部分乘客的乘車體驗。于是,褚劍波和班組成員下定決心,要幫乘客解決這個“小困擾”。

提示音問題看似不大,卻涉及車輛電路系統的精細調整。憑借三十年的維修經驗,褚劍波帶領班組成員們最終找到了提示音的大小跟驅動它的電流強弱直接相關。于是,他們迅速展開研討,與公司技術信息部專業人員溝通后,最終確定了“電阻限流”的改造思路,通過將電阻串聯在提示音裝置的電路上,實現對電流的控制,從而降低音量。
確定方案只是第一步,如何精準“控音”才是真正的挑戰。在組裝過程中,班組成員對不同阻值的電阻進行了反復測試,反復對比音效變化,記錄數據,調試安裝位置。“我們不僅要降音量,還要保清晰度,不能讓它失去提示功能。”尹君一邊操作一邊解釋。經多次試驗,4個100歐姆的電阻串聯被證實效果最佳。為進一步改善音質,達到降“量”不降“音”的效果,“我在電阻旁邊還安裝了一個電容器,這是控制聲音飽和度的關鍵。”褚劍波手指向提示裝置說道。

改造完成后,實測分貝值由原先的75降至65。降低后的提示音,既能清晰地傳達開門提示信息,又不會對乘客造成干擾。經常乘坐230路的乘客高興地表示:“以前提示音較響,現在柔和多了,咱公交服務真是越來越貼心、越來越細致了!”

從車輛安全到乘坐體驗,從“聽得到”到“聽得舒適”,230路提示音改造雖是一次小改動,卻體現了“誠載美好”的真正內涵。李滄巴士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像提示音改造這樣的“小切口”創新,正是公司持續推動服務精細化、人性化的體現。未來,公司將繼續關注車輛運營中的各類問題,積極收集乘客反饋,并激勵職工提出更多改善建議,圍繞“乘車舒適度、出行便捷度”,開展技術微創新,讓公交出行成為更溫暖、更貼心的體驗。(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王笑菲)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