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清遠清城區一名7歲女童疑被小區游泳池排水口吸入,不幸身亡。從云南西雙版納酒店6歲女童被泳池排水口吸住,到湖南株洲男孩大腿被泳池排水口管道卡死,再到安徽阜陽孩童手掌深陷排水管……短短數月,已發生多起泳池排水口傷人事件。
泳池排水口隱患是公共設施安全問題的一個縮影。小區里的健身器材年久失修,大街上部分井蓋缺失……本應服務于公眾的公共設施,為何成為安全隱患頻頻傷人?
追根溯源,是公共設施質量安全責任鏈條的松動。例如,傳統泳池順循環系統的排水口位于池底,換水時水流速度可達每秒數米,產生的負壓足以將成年人手臂吸入;而逆循環系統的注水口設在池底,能大大降低吸入風險,卻因成本較高被多數泳池棄用。國家《游泳池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規程》(CJJ 122-2017)早已明確要求:泳池排水口必須設置防護格柵,格柵孔隙寬度不得大于8毫米,且格柵承載力需能承受1500牛的靜壓力,防止人體或肢體被吸入。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偷工減料、違規施工為安全埋下隱患。
在日常管理維護層面,“重使用、輕養護”的問題也較為突出。不少公共設施在投入使用后,就陷入了“無人看管”的境地,因缺乏定期排查機制,設備老化、部件損壞的情況得不到及時處理,就像泳池排水口的格柵蓋板,從輕微破損到完全脫落,隱患在一次次忽視中最終演變成悲劇。
要筑牢公共設施安全防線,必須建立完善的安全責任體系,明確每個環節的責任主體。從設計、施工到日常管理,都要有明確的安全責任人。同時,不妨引入第三方安全評估機制,定期對各類公共設施進行專業檢測,及時發現并消除隱患。
公眾既是公共設施的使用者,也應成為安全監督的參與者。相關部門與管理單位要暢通監督反饋渠道,設立投訴舉報熱線、線上反饋平臺,鼓勵公眾發現設施隱患后及時上報,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共安全的守護者。
公共設施連接著千家萬戶的日常,唯有將安全責任落到實處,才能讓每一處公共設施都成為放心設施,讓公共設施的安全防線穩穩托起公眾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