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裝車量全球領先。今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從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標準研制等方面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從“退役”到“重生”,一塊動力電池需經歷拆解、檢測、提純等幾十道工序。當前,全行業都在圍繞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兩條路徑展開攻關。
作為退役動力電池循環利用領域的全球技術領跑者,總部位于城陽區的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辰循環”)可以提供從電池收集、運輸、拆解、再生到材料回收的全流程整體解決方案。“通過輸出綠色回收工藝、智能裝備系統與低碳再生材料,協助客戶建設先進的電池回收處理基地,構建關鍵電池材料可持續供給體系,為全球低碳轉型貢獻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方案’。”北辰循環董事長張濤介紹。
解決安全、環保、低碳等系列問題
退役動力電池含有鋰、鈷、鎳等多種金屬和化學物質,如果操作不規范和處理不當,極易引發火災、爆炸等安全事故。同時,重金屬、有害物質還會對土壤、水源、空氣等造成環境污染。因此,處理電池時要解決安全、環保、低碳等系列問題。
日前,北辰循環與青島真情巴士集團合作,對首批退役的百輛公交車動力電池實施規范化回收處置,共回收退役電池200余噸。
“采用多維度電池健康評估方式,實現單包電池殘值快速檢測。通過智能自動化拆解集群,確保全過程‘零事故、零污染’。拆解完成后的電池,將在北辰循環低碳綠色回收標桿工廠經過進一步檢驗后入庫。”北辰循環項目團隊相關人員表示,該批電池將通過北辰循環的梯次利用技術獲得新生,在精細化檢測與健康評估后,精準識別滿足相對應用場景的電池單元,根據需求進行設計、重組與封裝。
在北辰循環智能廠區內,電池包自動拆解產線正有序精拆方殼電池。“突破了多個瓶頸問題。首先是解決鋰電池回收過程中著火、爆炸的問題,要回收鋰電池里面的材料,就要對電池進行解體,安全控制需要特別注意。我們突破了鋰電池解體破碎時防止其著火的技術。”張濤介紹,“電解液會污染環境,我們在破碎過程中不僅實現了電解液的分離回收,還實現了每噸電解液發七百到八百度電,從而整體降低了回收過程中的碳排放。”
北辰循環還開發了全智慧化的智能分選系統,打破了傳統的需要對電池進行加熱熱解的方式,減少了天然氣的使用,而且過程中只用綠電。
“一個廢舊的電池包,首先要做檢測,如果它能夠整包梯次利用,可以降級到儲能等其他的應用場景,就可以整包再利用。如果不能整包利用,就要做進一步拆解,拆解成模組,只要是有再利用的價值,就做相關的梯次利用產品。”北辰循環相關技術人員介紹,“如果不能梯次利用,就會進入破碎分選環節,破碎分選以后,相關的電池原材料再回到整個電池的循環中去,實現產業閉環。”
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五批符合《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白名單”,全國共有68家企業入選,其中就有北辰循環。2024年8月,北辰循環再生利用1萬噸、梯次利用3萬噸(年處理規模)退役動力電池的青島示范項目全面建成投產。
推動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綠色轉型
北辰循環長期與清華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知名高校保持緊密的產學研合作,建設了青島市退役動力電池低碳循環利用創新應用實驗室、青島市退役動力電池低碳循環技術創新中心、青島市低碳循環技術專家工作站和山東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
今年2月,在青島市退役動力電池數智化低碳循環利用體系建設座談會上,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與北辰循環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打造青島市退役動力電池數智化低碳循環利用體系樣板工程,致力于建設零碳排、智能化、數字化燈塔工廠,推動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的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與西門子合作,不是簡單改造一條產線,而是共同定義電池綠色循環的新標準。北辰循環的定位,也正從一家技術型回收企業邁向‘綠色循環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和標準輸出者’。”張濤說,“依托西門子西碳跡碳足跡生態解決方案,我們聯手打造了國內電池回收行業首個基于區塊鏈的實時碳足跡精算與溯源系統,共同構建了一個‘智慧化能碳管理’的數字底座。”
“目前,我們的技術已經獲得歐美國家的相關認可,它們的企業正在使用我們的技術解決當地退役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回收利用的關鍵問題。把退役動力電池集中到合規低碳安全環保的處置企業進行處理,把材料再返回到產業里面,實現綠色能源產業的閉環,這是全球面臨的挑戰。我們有機會在青島把這個模式打造出來,助力解決全球資源循環利用問題。”張濤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