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在城市發展棋局中的重要性,已成全社會共識。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深刻轉型的當下,全力支持民營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是增強城市發展內生動能、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抉擇。
作為青島的一張亮麗名片,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60%以上的投資和稅收、70%以上的進出口、8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90%以上的經營主體數量和企業數量,是名副其實的“主力軍”和“壓艙石”。
特別是今年以來,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市場拓展等方式,青島民營經濟展現出創新的活力和強大的韌性。鐳測創芯建立“激光雷達立體觀測數據+AI賦能應用”智慧解決方案,將先進感知技術與行業大模型有機結合;國華智能致力于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研發與制造,為小米人形機器人等頭部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青島清原聚焦綠色農藥創制和生物技術育種,躋身最新一期的中國獨角獸企業榜單;泰凱英專注于礦山建筑輪胎核心技術研發,成為今年青島首家IPO過會企業……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島新登記民營企業數量同比增長8.2%,民營企業進出口同比增長4.2%,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較去年全年提高1.7個百分點,新公告143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新認定136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3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均為民營企業。新發布的2025山東民營企業百強系列榜單顯示,青島共有39家企業入圍山東民營企業200強,數量穩居全省首位。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國際環境復雜多變,民營經濟的發展充滿機遇,也面臨不小的挑戰。青島民營經濟要更上層樓,一方面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用心呵護。
民營企業要及時捕捉產業發展趨勢,找準定位精準創新,摒棄“內卷式”無序競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持續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為民營企業打開新的發展空間。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要做深度參與者,不做袖手旁觀者,以科技創新掌控發展的主動權。同時,企業要主動轉變思維,盯牢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積極主動向外拓展,“走出去”找市場、找需求、找伙伴,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如今的“出海”不是簡單的外貿進出口概念,而是生產、研發、銷售、供應鏈的全球化,要做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民營經濟是典型的“環境經濟”,需要各級部門主動靠前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5月20日開始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獲得直接融資、維護合法權益等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要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錨定民營企業關切,加大紓困解難力度,提升服務的深度、廣度和力度。優化營商環境不僅要著眼于企業注冊、施工許可等政務服務便利化,更要在市場準入、公平競爭、要素獲取、合法權益保護等深層次上下功夫,為民營企業提供良好的預期,讓企業家敢投、敢闖、敢干。
近段時期,青島密集出臺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舉措,有效幫助民營企業穩定預期、破解難題、提振信心,釋放民營經濟的磅礴活力。對于民營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問題,青島精準化、長效化開展政企溝通交流活動;在惠企政策享受方面,青島推進“青島政策通”平臺改造升級與融合,探索政策直達快享新路徑;對于企業轉型需求,青島出臺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實施細則;在開拓海外新興市場方面,青島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利用國際知名展會拓展市場;針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合作的需求,青島鼓勵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在產業鏈上互補合作……
可以預見,隨著政策組合拳形成合力、落地見效,更多民營企業將輕裝上陣、加速前行,青島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色將更足。(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