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感動人心的平民故事不斷在青島上演,成為這座城市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這是一種超越血緣的守護。在膠州市九龍街道新民村,58歲的農婦隋永梅十年如一日的關心呵護,照亮了侄子王玉龍的坎坷人生。2015年,已經父母雙亡的王玉龍遭遇車禍,成為植物人。作為嬸娘的隋永梅本無照顧侄子的法定義務,但她主動挑起了擔子,傾盡所有守護他,5年前更是成功將他“喚醒”。目前,王玉龍智力僅停留在7歲左右,平時只能躺在床上,但隋永梅說:“再苦再累,只要他能好起來,一切都值了。”
這是一種同生共死的決絕。2022年,麗麗身患重疾,唯一的生路是肝移植。丈夫王小明沒有猶豫,“用我的肝吧,切多少都行。”2023年1月31日,王小明將自己48%的肝臟捐給了麗麗,移植手術在青大附院完成。隨后,這對夫妻同“肝”共苦,相互攙扶著,努力實現人生的種種愿望。不久前,他們再次有了一個女兒。
這是一種相濡以沫的愛意。即墨退伍軍人李居鑫與妻子張錫英一同經營修車店。12年前,張錫英的眼睛突然模糊,隨后更是徹底陷入黑暗。李居鑫先是傾盡所有給妻子治病,后來為了撐起這個家,更是變成了“拼命三郎”。汽修鋪收攤后,他再去別處幫工,“但凡能掙錢的營生,都鉚足勁往前奔。”妻子在他的鼓勵下,也重新“觸摸”生活,如今不僅能夠自理,還能熟練做飯、包餃子。他們的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這是一種愛與善意的傳遞。隋永梅照顧王玉龍的事跡感染了無數人,人們紛紛伸出援手。李居鑫此前受助于親友,日子好轉之后,他便加入了藍天救援隊,用公益行動回饋社會。王小明夫婦在醫護人員幫助下重獲新生,如今則通過社交媒體為病友答疑解惑,成為肝移植患者群體中的“希望之燈”……從家庭到社會,從受助到助人,這些善意如同蒲公英的種子,在傳播中生根發芽,形成了良性循環。
隋永梅、王小明、李居鑫,他們都是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卻用各自的人生軌跡,書寫著堅韌與向善的動人注腳。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社會文明從來都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而是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人的日常選擇中。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恰如點點星光,照亮了生命的蒼穹,也讓我們看見最可貴、最可敬的人生。
漫漫長路,豈無風雨?心向繁星,追光而行。每一個堅韌向善的人生,都值得我們喝彩,而踏實前行的人也總會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這些看似平凡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城市溫暖向上的底色,推動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破浪前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