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5日訊 記者今日從李滄區獲悉,自2025年暑假啟動至新學期初,青島李滄區滄口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以下簡稱“未保站”)主導的“護佑成長,破繭新程”困境兒童關愛項目,以“精準幫扶+全程陪伴+長效關愛”為核心,累計提供超500小時專業服務,覆蓋轄區67名困境兒童,從解決“看護難”到搭建“融社區”橋梁,用溫度與專業為孩子們鋪就陽光成長路,交出一份成效顯著的階段性答卷。
“每天早8點送孩子來,晚8點接回家,暑假里孩子學知識、交伙伴,開學后還能在這兒學到8點半,我們心里踏實多了!”提及項目,困境兒童茜茜(化名)的奶奶難掩欣慰。此前,她因年邁無力輔導功課、不懂親子溝通而愁眉不展,如今茜茜不僅成績穩步提升,臉上更添了往日少見的自信——這正是項目“精準破解家庭急難愁盼”的生動縮影。
暑假期間,項目聚焦困境家庭“看護空白”痛點,開展為期6周、每日12小時的賦能成長夏令營,聯動專業社工、志愿者與培訓機構,構建“托管+輔導+賦能”三維服務體系。8場特色研學讓孩子們走出課堂:走進軍營體會紀律之美,跟隨快遞員感受職業堅守,在漆扇、掐絲琺瑯體驗中觸摸傳統文化;16場公益課堂兼顧趣味與成長,“天工開物”非遺剪紙課上,剪刀翻飛剪出童真,科學實驗課里,奇妙機械點燃探索熱情;防溺水、防性侵、防網癮等安全課程,則為孩子們筑牢自我保護防線。
“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有人管’,更要讓他們‘有成長’。”項目社工介紹,夏令營成果墻上陳列的500余件兒童手工作品——從非遺漆扇到科學小發明,不僅是孩子們能力提升的見證,更讓他們在創作中萌發“主人翁”意識,歸屬感悄然生長。
“現在我是未保站的志愿講解員,能給叔叔阿姨介紹我們的‘滄口記憶展’啦!”10歲的小宇(化名)驕傲地說。曾經內向寡言的他,如今能從容地向訪客講述社區老照片背后的故事——這一轉變,源于項目打破“單向幫扶”模式,通過“角色賦予+社區行動”,讓困境兒童從“被動接受關愛”轉向“主動融入社區”。
項目為孩子們量身設置了圖書館管理員、電影院小館長、志愿服務銀行小行長等5類“社區崗位”,讓他們在履職中體會“被需要的幸福”。在專業社工帶領下,孩子們更主動發起多項社區行動:“滄口記憶展”中,他們走訪老居民征集30余張老照片,梳理社區歷史;“鄰里科技之夜”上,他們用科普小手工向居民普及安全用電知識;“循環游樂園”項目里,他們動手改造舊物,既倡導環保理念,又拉近鄰里距離。
“孩子回家總說社區里的新鮮事,還拉著我們去看他的作品,現在我們也常參加社區活動,感覺真的成了這里的一份子。”一位家長的感慨,道出項目“以兒童為紐帶,聯動家庭融入社區”的成效。數據顯示,項目覆蓋家庭對服務的滿意度達98%以上,兒童與社區的隔閡在互動中消融,聯結愈發緊密。
新學期伊始,項目并未因夏令營結束而止步,而是將服務延伸至課后時段,繼續為孩子們提供“課業輔導 + 心理陪伴”服務,同步跟蹤他們的校園適應情況。“從暑假的12小時托管,到學期中的課后陪伴,我們希望用‘無縫銜接’的關愛,讓孩子們始終有‘可依靠的港灣’。”滄口街道未保站負責人表示。
目前,參與項目的困境兒童均順利融入新學期校園生活,無一人出現“暑期后厭學”“校園適應困難”問題。未保站不僅成為孩子們“放學后的第二個家”,更聯動學校、社區形成“家校社”協同關愛機制,為孩子們的成長持續注入力量。
護佑成長無止境,破繭新程再出發。李滄區滄口街道未保站“護佑成長,破繭新程”項目的階段性實踐,不僅是基層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精準化、長效化”的探索,更用專業與溫情證明:當社會力量匯聚,當關愛精準抵達,每一位困境兒童都能擁有“破繭成蝶”的勇氣,在陽光之下綻放屬于自己的精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