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4日訊 今日下午,青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召開2020年10個民生領域管理服務提升行動推進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和市醫保局首批登場,就各自領域工作情況進行發布。
今年以來,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工作質效。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就業44.55萬人,同比增長18.86%,城鎮登記失業率3.02%;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3316名,預計全年引進聚集各類人才25萬人;為2.5萬名勞動者追回各類經濟損失3.2億元。市醫保局先后組織開展了打擊欺詐騙保綜合治理行動、自查自糾專項行動、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和飛行檢查等多輪專項行動。截至11月底,對全市6395家定點醫藥機構實現現場檢查全覆蓋,扣撥和追回醫保基金9700余萬元,暫停醫保協議116家,解除醫保協議23家,給予約談、通報等處理459家;追究刑事責任1人。
讓企業群眾辦事更省心、省力。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流程相似、材料相近、結果關聯的62個服務事項優化組合成10個群眾認為的“一件事”,企業群眾只需通過“一個窗口”或“一個平臺”提交“一套材料”,即可一次“打包”辦理。推進職工退休申請、工傷認定等22個高頻服務事項平均提速50%以上。全面推行“不見面”社保服務方式,185項養老、工傷、失業保險業務實現網上辦理,網辦率達98%以上,其中秒批業務占50%以上,社保繳費、資格認證等60余項業務實現“指尖”辦理。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大數據靜默認證率提升至93.9%,全市203萬社保待遇領取人員享受“零打擾”認證。疫情期間全省首創“智能+遠程”勞動能力鑒定新模式,為81名危重病職工提供足不出戶的鑒定。推行使用電子數據傳遞省內跨市社保轉移材料,業務經辦時限由原來的45個工作日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其中青島本地業務環節為7個工作日。
發起招才引智新攻勢。落實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為我市博士后設站(基地)單位以及博士后研究人員發放各類資助1.21億元,同比增長44.6%;博士后出站(基地)留青率達到77%。全年發放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2.86億元,發放碩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費3.1億元,發放高校畢業生小微企業就業補貼5671萬元,惠及6.9萬名青年人才在青創新創業。首次線上線下同步舉辦第二十屆“藍洽會”,達成對接意向86個。在全國率先打通線上線下培訓補貼銜接政策,支持各類企業通過線上平臺對新錄用人員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全市開展各類補貼性培訓13.2萬人次,支出補貼資金9619.52萬元。開展“365天不落幕”的線上招聘活動,為1.8萬家企業發布崗位需求39.6萬人次。
提升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時效。優化仲裁辦案流程,全市各級仲裁機構使用要素式辦案模式辦理的勞動糾紛案件,裁決文書文字量減少40%以上,案件審結期限平均縮短5天以上。截至11月底,全市兩級仲裁機構共處理勞動爭議案件18367件,比去年同期增長5.15%,涉及勞動者19593人,為勞動者追回各類經濟損失2.6億元,全部案件整體提速30%以上,按期結案率達100%。設立拖欠農民工工資速裁庭,對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實行“快立快調、快審、快結”,全部案件按期結案率達到100%。創新搭建“互聯網+調解”平臺,全市145個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全部實現“互聯網+調解”平臺應用。截至11月底,“互聯網+調解”平臺處理案件240件,辦結210件,辦結率87.5%。目前市區兩級仲裁機構使用在線調解仲裁辦案系統處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線上結案時間平均28天,比線下結案時間提高30%。
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今年以來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共向社會公布29起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將5戶企業列入“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黑名單”進行聯合懲戒。將38名“黑包工頭”清出青島建筑市場。立案偵辦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犯罪案件3起,讓惡意欠薪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打造市、區市兩級勞動保障監察線上線下服務平臺,案件按期結案率達到100%。深入開展以勞動保障維權為主題的“我愛青島?我被欠薪?我要說話”活動,截至11月底,全市勞動保障維權“三我活動”接受案件線索3211件,1260件已經立案受理,為367名勞動者依法追回工資181.39萬元。
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市醫保局和第三方財務、醫療、數據等方面的專家組成聯合檢查組,利用大數據分析和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區(市)部分醫院進行飛行檢查。現已完成對6個區(市)的檢查,查實違規金額共計7251萬元。同時市醫保局綜合運用大數據篩查、智能監控、規則對照等手段,組織并督促全市定點醫療機構針對醫保基金使用違規問題進行自查自糾。目前,全市定點醫療機構已主動整改問題293個,主動退回醫保基金2400余萬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博)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