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女子誤踩“化骨水”不幸身亡,引發廣泛關注。9月18日下午,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區分局發布最新通報。
警方通報指出,涂某某在事發區域墾荒種菜,途經廢墟時踩破一只裝有氫氟酸的塑料桶,腳部接觸液體后出現劇烈灼痛,經搶救無效不幸身亡。該桶為艾某2015年搬離原居住平房時所遺棄。目前,涉案人員已被控制,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這起事件不僅對涂女士的家庭是巨大悲劇,更對危化品管理帶來深刻警示。
氫氟酸俗稱“化骨水”,名列《危險化學品目錄》。本該嚴格管控的危化品,涉案人員是從何種途徑獲取?使用后為何可以隨意遺棄?在長達10年時間里緣何無人問津?還有多少危化品正“潛伏”在居民身邊?這些問號都指向公共安全鏈條上的薄弱環節,需要一一厘清。
危化品管理事關重大,絲毫馬虎不得,否則很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威脅居民生命。從生產到儲存,再到經營、運輸、使用,以及廢棄后的處置等,安全生產上的每一個鏈條都不能掉鏈子,每一個環節都必須“上緊弦”。
實際上,我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對危化品的生產、儲存、使用等都有明確規定。
但法律法規的生命在于執行。目前來看,對這批氫氟酸的處置顯然并未嚴格遵循執行。若空地、荒地淪為“被遺忘的角落”,若危化品管理頻頻失守,再嚴密的法律條文也難免落空。
相關監管部門仍需進一步找準薄弱環節,排查風險隱患,切實提升管理水平。不光是杭州,各地和相關企業均需從這起事件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對風險隱患早發現、早處置,不留盲區死角。
無論相關部門還是企業主體,對安全生產規律特點、重點環節安全管控、危險化學品事故的處置與救援等內容,須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術,確保責任落實到位。有關部門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還應當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加強監管,加大違法成本。而對于相關從業人員,更需要加強管理,提高其風險防范意識,責任不能減,底線不能破。唯有功夫下在平時,才能真正筑牢安全生產防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月,危險化學品安全法草案二審稿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審議。危險化學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審議稿)正在征求意見。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法律日益健全,對危化品的治理也將邁入更高層次。
城市治理容不得“被遺忘的角落”,公共安全經不起“出了事再醒悟”。每個環節都擰緊責任螺絲,積極履職、主動作為,排查隱患,消除危險,“化骨水”等危化品才不會出現在居民腳下。讓制度長牙、讓監管帶電,讓法治之網覆蓋每一寸土地,公共安全才更有保證。
責任編輯: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