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未來生活,AI在產業端“開花結果”
品牌企業展品中AI技術無處不在,青島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與潛力逐一呈現
9月19日,2025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以下簡稱“電博會”)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紅島館)拉開帷幕。這是目前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級、專業性展會。本屆電博會展覽面積擴大至6萬平方米,規模創歷屆之最。
展會現場,記者發現,無論何種消費電子產品,都圍繞人工智能展開定制服務、創新升級,一個清晰的信號正在不斷被釋放——在AI滲透中,產業邊界正加速消融。
本屆電博會首次設立近萬平方米國際展區,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59家企業參展,國際展商占比超過六分之一。
這意味著,電博會完成了又一次迭代升級。踩準時代的鼓點,馭開放之勢,以“中國大市場”為機,電博會的吸引力正“由內而外”散發光芒。
于青島而言,更需考量展會之外的溢出效應——只有對有限的展會平臺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和轉化,釋放出更大的開放紅利、產業動力,電博會才真正稱得上精彩紛呈。
2025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上,觀眾扎堆觀看人形機器人表演太極拳。趙健鵬 攝
AI滲透,比想象的更深
有了AI賦能,生活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來電博會上走一走,一定會有所啟發。
在海爾智家展區,海爾、卡薩帝、Leader、三翼鳥四大品牌共同亮相,處處可見“主動服務、無感聯動”的未來生活場景。在智慧廚房,搭載“AI之眼”的煙機可以主動“看鍋”,在沸騰瞬間聯動灶具調小火力;在智慧陽臺,搭載“AI之眼”的洗衣機能自動添加洗滌劑,監測是不是有混洗、串色風險等,洗衣結束后還能聯動晾衣架自動下降晾曬衣服;在智慧客廳,一句話即可“指揮”電視、窗簾、燈光,開啟私人觀影體驗。
在海信展區,AI變換為一顆智慧“芯”,讓“視”界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全球最大116英寸RGB-Mini LED電視UX、RGB-Mini LED電視新品U7S Pro、最大可定制到271英寸的Micro LED巨幕、全球首款100英寸可卷曲激光影院……“百英寸超大屏天團”不僅吸引大批觀眾駐足圍觀,更成為全球采購商重點關注對象。其中,全球首款量產RGB-Mini LED超旗艦電視UX成為展區的“吸睛擔當”。這款116英寸巨幕刷新了液晶顯示上限,內置海信自研的全球首顆光色同控信芯AI畫質芯片H7,實現畫面明暗過渡“零誤差”,細膩度滿滿。在今年德國柏林國際電子消費品展覽會(IFA)上,還榮獲了“全球顯示技術創新金獎”等三項大獎。
不僅是在智能家居領域,未來健康、智慧出行、虛擬現實、低空經濟、數字消費等領域都出現了大量AI和機器人應用實例。未來科技正在產業端“開花結果”。
作為科技領域的巨頭,小米跨界進軍汽車行業,其首款車型小米SU7在電博會上也備受關注。其強調的人車家生態整合,更是激起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在現場能夠看到,通過小米SU7智能座艙與小米智能家居設備的連接,用戶可以在車內輕松控制家中的各種智能設備。比如,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用戶可以通過車內的語音指令提前打開家中的空調、燈光和熱水器,回到家就能享受舒適的環境;反之,當用戶在家時,也可以通過小米智能家居設備查看車輛的剩余電量、續航里程等狀態。此外,小米SU7支持與小米手機、手表等設備的無縫連接,用戶可以在手機上遠程控制車輛的部分功能。這種人車家生態整合打破了傳統汽車與家庭、個人設備之間的界限,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智能聯動,為汽車行業新發展方向帶來啟發。
2025年被稱為中國具身智能機器人元年。本屆電博會也專門設置了“具身智能專區”,宇樹科技、樂聚智家、強腦科技等創新企業集中展示多款人形機器人、智能仿生義肢、AR眼鏡等“黑科技”產品。曾亮相冬奧“北京8分鐘”的Aelos機器人、國內首款可跳躍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夸父”、運動能力超強的四足機器狗Go2等集結亮相,觀眾可親身體驗智能科技賦能未來生活的魅力。
從家居生活到交通出行,再到醫療健康、工業設計、人機交互等眾多領域,當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的AI技術變得無處不在,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變得更加模糊。
從電博會上可以感受到,AI滲透產業,比想象的更深。
為全球化,也為本地化
本屆電博會國際化特色鮮明,首次設立近萬平方米國際展區,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韓國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59家企業參展,數量創新高。
其中,首次參展的“新朋友”格外受到關注。
總部位于德國的漢斯希爾主營業務涉及水處理設備、安全閥等。此次展出的最新款軟水機,創新搭載4.3英寸彩色顯示屏,可以將數據和操作更為直觀地顯示出來。“雖然我們的產品在世界各地銷售,但尤其關注中國市場。”展臺負責人表示,此次帶來的產品不僅代表了公司在水處理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更是其針對中國市場精心打造的“全屋好水4.0‘凈護智享’方案”中的力作。
英國手機品牌XOR愛克斯奧的每款手機均融合高端材質、精選歐洲皮革和尖端隱私保護科技,展現了英國的工匠精神。展臺負責人表示,公司對中國高端消費者高度重視,將構建全方位互動生態,為中國消費者打造專屬禮遇。
來自加拿大的越凡醫療基于靶向神經調節技術,研究創新出一系列可穿戴治療技術和產品。此次展出防暈車手環、頭痛貼、智能減脂手環及模擬壓力反射激活療法等四大系列產品,讓中國消費者“零距離”感受穿戴式健康科技的魅力。
事實上,電博會上的“洋面孔”越來越多,并非偶然。與其他領域企業相比,消費電子企業在智能化領域的創新反應效率更高,業務轉型也具備更強的靈活性。
而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中國消費者對科技創新產品積極擁抱的態度、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都充分激發了市場潛能,為國外企業提供了展示其高端產品和創新技術的機會。
正如一位國外展商所言,來參展也是觀展,是廠家也是顧客,為賣產品也為尋找供應鏈伙伴,電博會正搭建了這樣一個高效學習、交流的平臺。
開放之城,擁抱AI
從電博會的展品品類不難看出,消費電子的競爭邏輯正在轉變。AI成為突圍之道,將人機關系從“工具邏輯”推向“成果邏輯”,讓產品從被動執行命令轉向主動服務用戶。
消費電子的未來不再是單點硬件的比拼,而是場景智能與萬物互聯交織重疊的生態競爭。
電博會首日,參展商們談論的高頻詞匯是“學習”“協同”“生態”。
這似乎預示著一種新共識的浮現:消費電子企業真正的“護城河”,或許并不是擁有大模型的實力,而是善用AI技術,持續學習、適應真實世界復雜性,更敏銳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能力。
而在這個進程中,需要青島這樣的開放之城,促進產業協同與共創,構建起與AI技術進化更匹配的社會協作機制,為新共識的涌現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
青島正在扎牢這樣的根基。
從區域布局看,作為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承載地,青島將人工智能作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的兩大先導產業之一優先發展。在嶗山區,具身智能、大模型和海洋人工智能等前沿賽道加緊布局。西海岸新區通過產業生態搭建,持續推動產業鏈與行業加快融合,形成了以極視角、以薩技術為代表的一批重點企業。2024年,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規上企業超過300家,營業收入突破720億元。
從企業共創看,今年8月成立的青島市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聯盟,由青島地鐵集團聯合132家企事業單位、高校院所共同發起。包括海爾、海信、國實科技、機場集團、城運控股、東華云都科技、中科曙光在內的一批行業頭部企業共同牽手,為新技術的迭代創新開放更多“試驗場”。
從人才基礎看,青島正依托高校院所,通過簽署招才引智合作協議、校企聯合建立人才實訓基地等方式,培養滿足人工智能產業需求的專項人才。值得一提的是,9月14日,中國海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成立。學院聘請了由院士專家組成的人工智能學院建設發展國際咨詢委員會。這是駐青高校深化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一次重要探索,為青島人工智能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提供智力支撐。
而以上青島發展人工智能的種種優勢與潛力,也在本屆電博會上通過展示、交流、互動等方式被逐一呈現。
由此來看,電博會連接品牌與用戶、科技與生活、當下與未來的平臺價值正在持續放大、提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延伸閱讀
青島日報2025年9月20日3版
責任編輯: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