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掃街”一周有余,本地生活市場競爭格局有哪些變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行業大格局尚未改變。
9月10日,阿里巴巴打出一張新牌——“高德掃街榜”。該榜單基于用戶真實“行為+信用”生成,官方宣稱“永不商業化”。據悉,高德掃街榜是阿里巴巴集團的高優先級項目,上一個同級別項目為淘寶閃購。
若說上一輪外賣平臺的“0元購”還停留在“補貼換增長”的初級階段,此次高德推出掃街榜,則直接瞄準了美團大眾點評的核心腹地——一場圍繞“用戶決策入口”的爭奪戰就此打響。
據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本地生活服務市場規模已突破35萬億元,其中“到店”相關服務(涵蓋餐飲、旅游、休閑娛樂等)占比超60%,對應市場規模超21萬億元。從平臺商業生態構建邏輯來看,“決策入口”堪稱流量分配的“權力杠桿”:平臺通過算法規則,直接決定哪些商家獲得曝光、哪些用戶被引導至特定商家。
阿里巴巴此時推出“掃街榜,顯然是看中了本地生活市場的巨大潛力,希望借助高德地圖龐大的用戶基礎與導航數據積累,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本地生活服務生態。不過,想要在大眾點評的“核心腹地”站穩腳跟,高德需要突破的遠不止簡單的榜單技術。
作為中國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活化石”,2003年創立的大眾點評能以獨立App形態完整存活至今,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護城河”:與外賣市場“補貼驅動型”的用戶關系不同,大眾點評憑借20年積累的超5億條用戶評價、百萬級達人筆記庫——這些核心數據資產,才是其真正的底氣所在。
一個具體案例或許能更直觀地展現高德掃街榜與大眾點評的差距。
近期,“西貝是否使用預制菜”“菜品口味優劣”“價格高低”等話題引發廣泛討論。若用戶從未吃過西貝,分別通過大眾點評與高德掃街榜查詢其門店,會得到怎樣的結果?
以青島為例,西貝萬象城店在當地小有名氣。在高德掃街榜“市南區西北菜榜單”中,該門店位列第一,累計257條評價;但反觀大眾點評,該門店的點評數量達12406條,雙方在內容豐富度上相差兩個數量級。不過,兩個平臺給出的綜合評分均在4.5分以上——這至少說明,盡管算法邏輯不同,雙方的餐廳評分卻存在趨同傾向,也從側面反映出高德的評分算法尚未形成充分的差異化優勢。
另一個現象同樣值得關注:以青島知名連鎖餐飲品牌雙合園為例,位于“狀元榜”的雙合園(上街里店)有156條評價,而同樣位于核心商圈的雙合園(嶗山金鼎店),評價僅63條。這很可能是因為商場內門店在導航平臺上更難被精準定位,而高德掃街榜的推出,目前看來也難以解決這一痛點。此外,由于高德掃街榜側重算法評價而非用戶真實體驗,其集中化的榜單模式無法滿足“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需求,更無法破解“熟客不依賴導航”的行業現狀,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劇本地生活領域的“馬太效應”(頭部商家獲客更易,中小商家生存空間被擠壓)。
綜合來看,目前的高德掃街榜還談不上“顛覆”,更多是在大眾點評構建的評價體系之外,為用戶提供了另一種榜單選擇。受限于內容層面的短板,用戶在做消費決策時,仍需參考大眾點評——兩者當前是互補關系,而非替代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與美團的“雙雄博弈”之外,更多勢力也在試圖切入本地生活賽道。
以抖音、快手、小紅書為代表的內容驅動型平臺,憑借極強的用戶黏性占據了更多用戶在線時長;同時,它們通過構建“內容種草-團購轉化”的閉環,持續嘗試在本地生活領域搶占份額:比如抖音2024年首次推出的“心動榜”、小紅書即將全面上線的“小紅卡”功能,均在以差異化方式爭奪本地生活市場。
在高德“掃街榜”推出前,從行業數據來看,用戶的本地消費決策路徑相對固定:篩選餐廳時先打開大眾點評,參考評分與用戶評價后,再跳轉至高德地圖導航前往商家;即便是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被“種草”,用戶也習慣去大眾點評補充查詢更多信息。
但如今,格局正悄然變化:抖音、小紅書等內容平臺在絞盡腦汁“繞過”大眾點評,力求將“種草”后的用戶留在自有平臺內完成閉環交易;而親自下場的阿里,雖在功能層面尚待完善,但依托高德的基礎優勢,未來仍有較大想象空間。顯然,這場本地生活的“中場賽事”,才剛剛拉開序幕。(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高一銘)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