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布氏鯨標本是我們的‘鎮館之寶’,大家仔細瞧,它下顎上有很多細密的鯨須,這些看似柔軟的‘濾網’,實則是從牙齒演化而來的生存利器。”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內,館員高澤榕正站在展品前,向來自馬來西亞海洋學術交流團的學生們進行細致講解。
研學團隊參觀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博物館。
自2008年建館以來,海洋生物博物館便肩負著傳播海洋知識、助力海洋學科發展的使命。2024年,在中國海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博物館完成全面翻新改造。曾經斑駁的展柜換上嶄新“外衣”,沉睡多年的標本被重新梳理陳列,700余種、3000余件海洋生物標本以更加鮮活的姿態與公眾見面。
這座曾經深藏于高校校園的博物館,如今早已突破“圍墻”,成為連接學術與公眾的“藍色課堂”。每周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校和交流團體慕名前來參觀學習,在海浪回響中品讀這部承載著一代代海洋人初心與夢想的海洋生物“立體百科全書”。
從深海到極地,串聯海洋世界的無窮奧秘
走進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棲息地”“演化的奇跡”等多個主題篇章串聯起海洋世界的無窮奧秘。從建校初期的老教具、學者手稿,到與學科特色緊密相關的珍貴標本、科研模型,它們不僅是靜態的陳列品,更像是一部中國海洋大學“活的校史”。
“這些標本來源廣泛且意義重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源自學校前輩們在長期教學與科研實踐中積累的寶貴成果,還有一部分得益于校友們的無私捐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館內年代最為久遠的標本——來自李滄區的柔制仙菜標本,可回溯至20世紀40年代。這些珍貴標本猶如一部部無言的史書,清晰且生動地展現了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的發展脈絡與輝煌成就。”高澤榕告訴記者。
在“海洋棲息地”展區內,長達12.98米的布氏鯨骨標本格外吸睛。據悉,2003年12月,這頭布氏鯨在青島沙子口附近擱淺,放生失敗后,它被制作成標本,歷時13個月完成,并于2008年入駐博物館,目前它仍是國內博物館館藏最大的布氏鯨剝制標本。
博物館內,還有一面特殊的“化石墻”。其中,三疊紀貴州龍細長的脖頸與蹼狀四肢,定格了2.4億年前濱海爬行動物的生存剪影。這些化石如同散落的時空碎片,拼湊出38億年生命從單細胞到復雜生態系統的恢宏歷程。
“深海居民與地球四極”展區更加令人震撼。海底熱液噴口生物群落、南極磷蝦、北極冰藻等標本,將極端環境下的生命韌性與多樣性濃縮于此,讓觀眾得以窺見海洋世界不為人知的一面。正如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楊世民所言,“這些珍貴標本不僅展現了海洋生物從古至今、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的演化脈絡,也為科研人員和社會大眾提供了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理想平臺”。
雙向賦能,讓海洋知識“活”起來、“走”出去
自2024年10月煥新開館以來,海洋生物博物館以“專業科研+公眾科普”為核心,構建雙向賦能的運營模式,讓海洋知識真正“活”起來、“走”出去。
在服務校內教學科研方面,博物館成為專業課的“第二課堂”。自2024年12月至今,該校已有50余個班級在此開展課程教學,20余位教師結合實物標本開展案例教學。“博物館為我的學習和科研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這里能見到很多課堂上見不到的生物,讓我的專業學習更有方向、更有收獲。”中國海洋大學2023級水產養殖學專業學生陳璐道出了沉浸式學習的魅力。
面向社會公眾,博物館的科普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截至目前,公共開放日已累計接待觀眾超5萬人次。針對中小學生的“探索海洋”研學活動,已覆蓋全國30余所中小學、80余個班級,超1萬人次學生參與。博物館還組建了由教師、學生組成的志愿者團隊,累計提供講解服務超2萬人次,切實讓海洋知識變得“觸手可及”。
播撒科學火種,繼續傳承海洋科研精神
1930年,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國立青島大學創設生物學系,這一舉措標志著中國系統化海洋生物研究的開端。曾省、童第周、曾呈奎等先驅學者在此播撒科學火種,讓青島成為國內知名的海洋生物學教育與科研發祥地之一。
如今,博物館內展出的泛黃手稿、老舊科研儀器,展柜中斑駁的標本瓶,都在無聲記錄著海洋學科篳路藍縷問鼎國際的歷程。這些承載著歷史的物件,與展館中的珍貴標本交相輝映,讓觀眾在觸摸歷史的同時,真切感受到科技如何將海洋饋贈轉化為人類福祉,讀懂先輩們“向海洋要資源、向海洋謀發展”的初心。
“我們將以博物館為紐帶,繼續傳承海洋科研精神,培養更多懂海洋、愛海洋、護海洋的人才,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海大力量。”楊世民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文 韓星/圖)
責任編輯: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