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英國倫敦和青島同時發布“第3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8)”。
在本期納入榜單的全球120個金融中心綜合排名中,青島位居第35位,連續第18次上榜全球金融中心前50。中國內地共有12個金融中心進入指數榜單,除排名第35位的青島外,前50還包括排名全球第8位的上海、排名第9位的深圳、排名第22位的北京、排名第33位的廣州和排名第38位的成都。
這份榜單每年3月和9月分別更新一次,被譽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晴雨表”,受到金融界廣泛關注。
緊跟上海、深圳、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青島金融中心的這一排名,正是“十四五”以來的五年間,青島金融業不斷夯實開放“底色”,“朋友圈”不斷擴容,發展向“上”、服務向“實”向“新”,加速進階的最佳印證。
青島的“加分項”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關系城市要素集聚力、產業支撐力、創新驅動力的提升。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不僅是城市競爭力的體現,更是全球經濟格局變遷的縮影。
這份榜單上,青島金融業的加分項是什么?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國宏介紹,與前期相比,本期榜單中青島評分呈逐步上升態勢,專項特征指標排名整體優于綜合競爭力排名。從問卷調查數量及不同區域受訪者評價情況來看,給青島較高評分的受訪者主要來自亞太和北美。
榜單提出,影響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因素主要包括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和聲譽等。在這些維度中,青島“基礎設施”項較上期前進了4位,居全球第25位;“聲譽”項前進了1位,居全球第30位。
當我們把目光放到“十四五”以來的五年間,會發現青島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一直位居全球前50。這得益于城市開放能級的不斷躍遷,也與金融業規模與實力的增強密不可分。
五年間,作為開放政策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青島憑借在跨境投融資便利化、金融開放等領域大膽的先行先試,多次榮獲世界銀行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稱號。
目前青島共有外資銀行分行16家,機構數量位居全國第六,已成為全國外資銀行集聚度高、開放氛圍濃厚的城市之一。截至8月末,青島轄內外資銀行各項貸款余額355億元,各項業務保持良好態勢。
“十四五”以來的五年,金融業規模與實力的連續攀升是青島位列全球金融中心前50的重要“基石”。
五年來,青島本外幣存款、貸款保持較快增長,均突破3萬億元大關。其中,本外幣存款規模連續跨越十個千億級臺階,截至2025年6月末,存款余額達到30116.8億元,較2020年末增加9609.7億元;本外幣貸款規模連續跨越十二個千億級臺階,余額達到33432.9億元,較2020年末增加12368.1億元,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金融業自身的發展質量也在不斷提升。2025年上半年,青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489.5億元,占GDP比重5.7%;實現稅收106.9億元,占全部稅收比重十分之一。青島創業投資產業集群也成功躋身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形產業集群。
精彩書寫“五篇大文章”
金融規模與實力提升的背后,是青島銀行機構加力謀篇布局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讓實體經濟得到精準賦能的恒心與恒志。
青島銀行機構不斷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廣度、精度;持續完善綠色金融長效發展機制,為綠色青島輸入更多金融“氧分”;深入踐行“金融為民”,大行普惠之道,扎根于民,潤澤小微企業,賦能鄉村振興、推動普惠金融“普”的覆蓋面更廣、“惠”的可得性更高;延伸適老化金融服務內涵,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金融支持,為老年群體提供更有質量、更有溫度的金融服務;以數智為翼,深化數字金融轉型,積極探索新理念和新技術的實踐應用,著力打造完備的金融科技支撐與創新體系,不斷賦能數字青島建設。
截至6月末,青島轄區科技貸款余額5754億元,較年初增長9.7%,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青島綠色貸款余額已達5879.08億元,較年初增長15.34%,增速位居全國前列。
普惠金融方面,2022年至2025年青島連續四次成功入選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
養老金融持續擴容,截至6月末,青島累計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超231萬戶。
數字金融加速創新迭代,通過數字化,金融服務嵌入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產業”等多類場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提升。
青島還做深做實金企對接。從2021年開始,青島就開始向銀行業金融機構推薦制造業“白名單”企業,為企業提供精準化、差別化融資服務。“金融助航行動”“金融引航行動”“走萬企?提信心?優服務”“金融問診”等特色產融對接活動也在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城市發展深度賦能。
積極搶抓政策紅利,獲批多項“國字號”試點,讓政策“暖意”轉變為發展新動能,也成為青島銀行機構近五年來的鮮明特質。
青島獲批國家首批養老理財產品、首批特定養老儲蓄、首批商業養老金及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成為中國北方唯一集合了以上四項試點的城市;獲批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完成全省首筆AIC基金實質性投資,全市首只AIC創業投資基金成功落地。
3月,金融監管總局宣布在全國18個城市組織開展適度放寬科技企業并購貸款政策試點工作,青島成為試點城市之一。
截至8月末,青島科技企業并購貸款累計授信50.23億元,完成放款39.88億元,為科技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提升行業集中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逐浪“耐心資本”
五年間,致力于加速創投風投資源集聚,打造“耐心資本”矩陣,也是青島金融的一大亮色。
“我們計劃進行上市前的最后一輪融資,融資規模約為2億元,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大模型基建平臺和算力中心建設、大模型生態搭建等。”山東極視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財務副總裁徐雷近日在相關會議上發布了最新融資計劃。該企業完成了招商局、海爾、山東港口等多輪產業融資,開創了AI視覺算法商城,商城已上架1500余種算法,覆蓋超過100多個行業領域的應用場景,是國內為數不多實現盈利的人工智能企業。
借力于“耐心資本”快速成長,極視角并不是個案。
截至7月末,青島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管理規模分別是2018年末的1.5、5.7和3.3倍,在全國排名分別上升3、10、8個位次。
創投風投引來資本活水,投出了科捷智能、科凱電子等優質上市和擬上市公司,助力行業冠軍國數科技、核心互聯等完成數億元融資。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國私募基金投資青島項目1351個,在投本金922億元。
借助于創投風投的帶動,青島資本市場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截至今年8月,青島境內外上市公司共84家,總市值超9400億元,1家企業過會待發、10家企業在交易所待審,22家企業在青島證監局輔導備案,68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青島還用更多“耐心資本”助推創新型產業體系建設。圍繞“10+1”創新型產業體系設立基金,構建“一產業一基金”體系。目前已為每條產業鏈精準匹配一組可對外投資的產業基金,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可投基金規模超200億(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軍)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