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權證書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小紅本”。這本薄薄的證書,不僅是房屋產權的法律憑證,更承載著千家萬戶對“安居”的樸素愿望。可現實中,由于各種復雜問題,一些購房者交了錢、買了房,卻辦理不出不動產權證書,與之相關的落戶、入學、買賣等事宜也無法推進,只能望“本”興嘆。
近日,自然資源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協調聯動,全力推動化解部分群眾“買了房,拿不到證”的歷史遺留難題。多部門明確,相關政策制定中要貫徹“四個堅持”,即堅持為無過錯群眾辦證,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堅持歷史態度、實事求是,堅持疏堵結合、源頭防范。
這份政策回應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部分購房者一時之困,也讓更多的購房者重拾信心。多數人購房往往要投入多年積蓄,背上房貸,一旦遇到房企出現經營問題,房屋被查封或抵押的情況,最先損害的就是無辜購房者的利益。如今,政策明確“堅持為無過錯群眾辦證”,是對購房者合法權益的有力保障,是守住群眾實現“安居夢”的底線。
一項好政策,落地是關鍵。紙面上的規定如何變成百姓手中的“小紅本”,考驗的是各地政府的執行力。比如,面對房產被查封、房企抵押未解等各種復雜情況,如何找到破解之道,保障各相關方的合法權益,需要職能部門創新機制、攻堅克難,堅守為人民群眾解決急難愁盼的初心。
同時,政策不能僅停留在“補救”層面。不讓歷史遺留問題重演,從源頭上防范新增問題、加快構建長效監管機制才是根本之道。近年來,全國多地推行“交房即交證”,新房鑰匙和不動產權證書同步交付,解決了不少購房者的后顧之憂。
百姓的合法權益不能被抵押在房企的風險中。“堅持為無過錯群眾辦證”的原則體現了人民至上。保障購房者拿到“小紅本”,是對民生的極大重視;將這條原則堅持到底,是對群眾實現“安居夢”的有力托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