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8日訊 9月27日下午,由青島市經濟學會主辦、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協辦的“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推進青島產業融合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中國海洋大學學術交流中心會議廳舉行。論壇以“聚智經濟、賦能AI、智慧低空、產業未來”為宗旨,匯聚高校學者、行業專家與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推動青島產業升級的新路徑與新舉措。
在開幕式上,青島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李本雄、青島市經濟學會會長呂振宇分別致辭。
李本雄強調,青島市已將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納入“10+1”創新產業體系,印發了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并印發了青島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突出打造全國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戰略謀劃。
呂振宇指出,青島作為國家海洋經濟中心城市和制造業強市,具備顯著的區位與產業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同青島優勢產業的深度融合,不僅是順應時代潮流、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更是青島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在技術前沿分享環節,多位專家聚焦人工智能在測算領域的創新應用,展現技術賦能產業的硬核實力。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張玲以《基于三維特征融合的船載HFSWR海雜波內目標檢測算法》為題,介紹了通過波束合成與三維變換技術,有效識別海平面復雜雜波中的目標信號,顯著提升探測準確率。中國石油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碩導劉寶弟則圍繞遙感圖像處理,分享了基于深度學習的去噪、去云和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大幅提升圖像質量與分析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島研究院空天創新中心對外合作負責人宋佳蕓進一步展示了“松材線蟲病空天地一體化智能監管平臺”,融合衛星仿真、無人機巡檢與VR核查,實現對林業病害的高精度全域監測。
低空經濟的發展路徑與產業融合,成為論壇討論的另一核心議題。青島市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勇在《推進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與青島產業融合發展》報告中指出,青島將加強人工智能與海洋經濟的協同布局,構建智能化的海洋作業體系,鞏固海洋數字化優勢。山東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羅漢江在《深化校企產教融合,促進AI+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演講中強調,到2030年,全球低空經濟的規模將突破1萬億美元。面對全球低空經濟萬億級市場機遇,強調深化校企合作、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性,并分享該校聯合多家機構共建低空經濟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踐經驗。
青島市工程咨詢院(青島產業研究院)產業規劃部副主任高陽,則結合產業規劃與政策研究專業背景,圍繞《加快我市垂直領域大模型賽道發展的對策建議》展開分析。她介紹,青島已構建 “1+8+N” 大模型發展體系,形成 50 余個覆蓋海洋、家電、智能交通等領域的垂類大模型,但仍面臨創新活力不足、產品落地轉化渠道不暢、供需對接斷層、產業鏈協作薄弱等問題,建議通過搭建常態化對接平臺、強化要素供給質量、深化場景開放與應用等措施,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數智化賦能低空經濟安全與生態建設的議題,同樣引人關注。青島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宗強以《時空大數據在低空飛行安全中的應用與創新》為題,闡釋了借助時空大數據海量、多元和動態的特征,構建低空智能遙感網絡,支持飛行安全監控與空域精細管理,為低空經濟的安全運行與場景創新提供數據底座。青島華制智能互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建東在《共建 AI + 數據生態加速數字經濟大循環》中提及,數據作為 “第五生產力”,其資產化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關鍵,需政策引導與企業實踐協同推進,而青島憑借低空經濟試驗場等獨特優勢,有望成為相關產業鏈的 “爆發地”。
論壇還設置兩場專題訪談,圍繞 “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推進青島產業融合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主題展開深度對話,精準聚焦技術難點與產業痛點,探討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本次論壇不僅集中展示青島在人工智能與低空經濟領域的階段性成果,更搭建起政、產、學、研協同交流的橋梁,為推動相關技術在多行業的協同創新與深度融合注入動力,助力青島數字創新與智慧城市建設邁向新臺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奕寧)
責任編輯:宋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