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一粒藥,牽動民生。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進入倒計時,此次調整力度空前,將是對14億人“藥籃子”的又一次升級保障,也標志著中國已初步建成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隨著一次次的醫改發力提速,以醫改“新藥方”為突破口,讓民眾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優的健康保障。
2020年國家藥品集采發力等醫改提速
今年以來,醫藥領域改革時速可謂風起云涌。跌入“千元時代”的冠脈支架打響了高值醫用耗材國家集采的發令槍;醫藥代表備案制度正式執行,終結“帶金銷售”;藥品流通在互聯網領域邁向“最后一公里”。12月初,第三批國家組織集采的55個品種藥品在全國公立醫院落地。
集采“三板斧”:藥品降價將成常態

國家醫療保障局稱,實行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集中帶量采購,患者已可在全國公立醫院用上三批國家集采帶來的112種便宜藥,平均藥價降幅達54%,部分藥品最高降價幅度超95%,覆蓋糖尿病、高血壓、抗感染、抗腫瘤等多個治療領域,都是臨床用量較大的藥品。按國家集采約定的采購量計算,每年藥費從659億元下降到120億元,節省了539億元。如果按報銷比例60%計算,可為患者節省216億元,為醫保基金節省323億元。
分析認為,深水區的醫藥改革,表現在藥,根源在醫,因此牽一“藥”而動全身。每年醫保目錄調整,其實是一次對醫藥格局的動態調整,把僵尸藥清出去,把救命藥請進來。
醫藥格局之變:為醫改“騰籠換鳥”
從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7日期間的新藥均納入此次目錄調整的評審范圍,將鼓勵創新的“閘門”開到最大;一些被詬病已久的神藥、“僵尸藥”、濫用明顯的藥物將被調出目錄,為臨床價值高的救命藥騰出空間。縱觀2020年這一年來的醫藥格局之變,已開始為醫改“騰籠換鳥”。
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啟動
專家稱,2020年度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工作已在北京啟動,此次談判涉及到癌癥、精神疾病、眼病、兒科等藥品品種,其調整力度空前,將是對14億人“藥籃子”的一次升級保障。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