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青島各地秋收的畫卷徐徐鋪展,處處涌動著喜人的“豐”景。尤為動人的是,這幅畫卷不僅是“倉廩實”的物質豐盈,更在于全方位的蛻變,每一筆色彩、每一處細節,都讓人由衷感覺喜悅與憧憬。
科技范兒越來越足。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農民從過去的靠天靠地,進化到了靠科技。今天的農業,小到一粒種、一滴肥,大到一個智慧農場、一艘養殖工船,處處都有科技賦能。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青島,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9%以上。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過去農民的勞作狀態,如今的農業早已換了模樣,全市主要農作物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機也越來越“聰明”,甚至“只聞機器聲,不見農人忙”。比如,農業無人機成為尋常一景;無人駕駛拖拉機能“無人翻地”;在智慧養殖場,從投喂飼料到清理糞便,再到日常巡檢,都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
生態指數越來越高。“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是孟浩然詩里的豐收之樂和田園之美。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在青島,保護生態已逐漸成為農民的共識,綠水青山也不斷轉化為經濟財富。比如,萊西的產芝湖新村,依托“山、水、林、田、鄉”的優質生態空間格局,形成集生態種植養殖、農業休閑、民俗體驗、親子研學于一體的鄉村綠色發展鏈條,讓農民樂開了花。
文化味兒越來越濃。在我國的農業文明中,豐收不僅是對年景的描繪,也是一種文化意象。在青島這片土地上,人們一直與農業相識、相知、相守,延續著文明的火種,豐收文化早已融入日常。比如,西海岸新區的青島農耕文化館,突出濱海特色,溯源萊夷文化,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進入千家萬戶,成為慶豐收中的靚麗一景。豐收文化扎根民間,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讓人們為豐收歌唱、為鄉村喝彩、為農民點贊。
幸福生活越來越甜。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民物質上的充裕,也是精神上的豐盈。在青島的廣闊農村,既“富口袋”也“富腦袋”,正在成為現實。在慶豐收活動中,農民踴躍站上舞臺C位,成為絕對主角,農民書畫展、農民攝影展、農民體育節等處處開花。
豐收不僅僅屬于農村、農民,也屬于城市、市民。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67%,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更加密切。青島各地組織了多元化促消費活動,把優質特色產品推出去,把更多市場經濟意識、現代生產要素等引進來。多場金秋采摘、郊游、登山等活動已排上日程。在加速融合中,農文旅進一步打通。
當我們凝視這幅豐收的畫卷,看到的不只是豐收的喜悅,還是充滿希望、活力與溫度的鄉村的未來,更是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為之自豪的“豐收中國”。(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評論員 王學義)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