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南北主軸線上,一棟頗具設計感的建筑巍然矗立,其造型由“鼎”字變化而來,寓意“鼎承古今”。這就是全國高校首座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高校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
8000—7500年前的水稻種子是什么樣子?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是如何制作的?中國發現最早成句的文字記載了什么內容?新學期,眾多訪客帶著一連串疑問走進博物館,一探究竟。山東大學博物館在濟南、青島兩地協同辦館,藏品數量達4.06萬件(套),其中文物藏品絕大部分由學校考古系師生發掘和修復。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自2023年4月份恢復對外開放以來,已累計接待參觀人員46萬人次,成為青島重要的文化地標和山大學子乃至社會公眾探尋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的“課堂”。
千余件文物展陳
講述山東萬年文化史
步入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四樓的“文韻齊魯——山東大學文物考古成果展”展廳,一場跨越萬年的文化探索之旅鋪展開來。
展柜中,幾粒看起來不起眼的炭化稻卻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信息。它們出土于濟南長清月莊遺址,是中國北方地區首次發現的人工栽培稻實物證據之一。它們的發現說明后李文化時期(距今約9000—7300年)山東地區的先民已開始定居生活,并從事農業種植和農作物馴化,這對中國北方稻作起源與種植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這件展品酷似昂首伸喙的鳥,器型修長,蓋飾鏤空卷云紋,這種設計反映了東夷人崇尚鳳鳥,以鳥為圖騰。它的三個足呈倒漏斗形態,是為了增大和火的接觸面積,便于加熱,推測是用來燒水或溫酒的容器,體現了實用和文化象征意義為一體的特點。”記者采訪時,山東大學法學專業大三學生、博物館講解團成員林彥如正在為參觀人員介紹出土于章丘黃桑院遺址的白陶鬶。她加入宣講團以來,已參與了數十次講解,每每講到這些設計精妙的展品,她都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為展品背后體現出的中華文明而驕傲。
蛋殼黑陶高柄杯無疑是展廳里的“明星展品”。該展品出土于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4000年前)的泗水尹家城遺址。它器壁薄如蛋殼(最薄處僅0.2毫米),質地堅硬,表面漆黑光亮,重量極輕,堪稱“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它并非日常用具,而是象征權力與身份的禮器,其制作需要高度專業的工匠和極其復雜的快輪技術,是社會生產力水平飛躍和階層分化的有力物證。
同屬龍山文化時期的不規則四邊形泥質灰陶片也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是學校師生1991年在山東鄒平丁公遺址出土的文物,距今約有4200年。陶片上面刻有5列、11個連筆文字,比甲骨文早約800年,被命名為“山大丁公陶文”。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成句文字,為探索中華文明文字的起源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目前學術界仍在研究它的起源和含義。此外,館藏中出土于濟南大辛莊遺址的銅钁、鑲綠松石銅戈,鄒城邾國故城遺址的銅詔版,菏澤青邱堌堆遺址的彩繪陶馬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稀有文物。
“文韻齊魯展廳以山東文化演進的歷史為主線,以山大考古學科歷年發掘的重要遺址為輔線,串起后李、北辛、大汶口、龍山、岳石等史前不同文化及商周至明清時期的文化脈絡,展出了月莊遺址、焦家遺址、兩城鎮遺址、丁公遺址、泗水尹家城遺址、大辛莊遺址、仙人臺遺址、邾國故城遺址等山東省內不同地域的1000余件文物,展示了山東大學考古學科在闡釋齊魯文明乃至中華文明方面的成就。”山東大學博物館(青島)辦公室主任王煥介紹。
傳承中華文明
在開放中讓文物“活”起來
大型的城墻壕溝、高等級的墓葬,象征身份的陶背壺、彩陶壺、玉璧、玉環……博物館內,山東大學發掘的章丘焦家遺址文物類型多樣。遺址規整的房屋、墓葬布局展示了史前聚落嚴密的組織結構;墓葬大小、器物多寡、棺槨有無顯示了階層的分化;玉器的廣泛使用象征著高于周邊其他聚落的等級地位。焦家遺址是目前黃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其中發掘出的實物預示著海岱地區已叩響了文明社會的大門。正是由于其巨大的歷史價值,焦家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研究的29處核心遺址之一,并且是唯一由高校負責發掘的遺址,這彰顯了山東大學考古學科的實力與擔當。
依托自身考古專業積累起來的豐富館藏是山東大學博物館最吸引人的地方。自1972年考古專業建立以來,學校師生參與發掘的鄒平丁公龍山城址、長清仙人臺邿國貴族墓地、長清雙乳山西漢王陵、章丘洛莊漢墓、鶴壁劉莊先商文化墓地、濟南大辛莊商代遺址、章丘焦家遺址等均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山東大學博物館有藏品4.06萬件(套),其中一級文物20件、二級文物94件、三級文物242件(套),初步構建了“一億年生物史、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一百二十年校史”的展覽體系。
“有幸‘一眼千年’的背后是考古工作者數載的彎腰俯身與寂寞堅守。他們從歷史的深處走來,探尋無數遺跡,為我們尋找‘何以中國’的答案;他們向未來走去,貫通五千年文明的血脈,為我們留下文明賡續的薪火。”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周薇在山東大學求學五載,已七八次參觀博物館,每次都有新的收獲。
博物館是最生動的課堂,對于考古專業的學生而言,這里是最直觀的教學實驗室,每一件器物都是鮮活的教材。對于普通學生、社會公眾來說,博物館內的每一件展品都是歷史的證物,也都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璀璨星辰。“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社會風貌和科技發展軌跡。博物館是各類文物最為集中的地方,我們希望它能夠發揮好平臺與客廳的作用,讓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傳承中華文明。”山東大學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肖貴田認為,文物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才能“活”起來,更好發揮其講述歷史故事、增強文化自信的作用。除了平時的對外開放,山東大學博物館還通過舉辦學術會議、開展線上線下講座、開發研學課程、增設互動體驗等方式,讓文物“活”起來,在新時代持續滋養著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的根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