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雖已入秋,但在嶗山區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溪谷美寓小區,今夏曾每日供應的一桶桶清涼綠豆湯,仍是居民們津津樂道的溫馨記憶。這個小小的細節,成為小區一年多來治理成效的縮影。居民紛紛表示,小區的變化實實在在,而社區書記臧曉恩將這一變化歸功于“四力聚合”治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溪谷美寓小區共有360戶,此前因原物業公司服務不到位,小區環境臟亂、管理混亂,引發居民普遍不滿。業委會啟動罷免程序后,原物業突然撤場,留下諸多問題。2024年3月,新選聘的潤華物業接手小區,幾乎從頭干起。在社區黨委領導下,小區黨總支牽頭召集物業公司、業委會、網格員、樓長開會,成立小區治理協管會,共同肩負起小區黨建引領治理服務的重擔,構建“四力”聚合的小區治理新格局,承諾“一年內改變面貌”。
加強黨建引領力
小區現有72名黨員,于2023年9月成立黨總支,下設兩個黨支部、4個黨小組和31個黨員中心戶,形成“一鏈到底”的組織體系,黨員管理教育全覆蓋。在此基礎上,小區黨總支帶領兩個黨支部,進一步健全完善黨組織民主生活制度、黨員主題教育制度,并對黨員進行精細化分類管理,按照實際情況劃分為組織骨干、文體特長、銀齡先鋒等類別,根據特長合力分工,發揮黨員在議事、文體、服務等方面的帶頭作用,成為小區志愿服務的帶頭力量。每年開展捐書、清掃家園、懸掛節日燈籠、民主議事等為民服務活動12場,顯著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在黨組織引領下,小區成立由小區黨支部、物業公司、業委會、網格員、樓組長構成的自治協管會,整合多方資源,成為小區治理的“綜合指揮部”。一年來,自治協管會共研究協調解決小區小廣場打造、晾曬區建設、房屋落水管維修、綠化等八個惠民項目,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服務功能日趨完善,居民投訴量大幅下降,甚至連續數月實現“零投訴”。
踐行服務親和力
新任物業經理曹潔帶領團隊,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居民滿意為標準。一年來,溪谷美寓項目部墊、貸資百余萬元推進多項硬件改造——更換34個單元門,撤掉78個垃圾桶且合并為四處垃圾廂房,維修樓房落水管40余個,新增樓道消防瓶168個,打造兒童樂園和小廣場兩處,修建45平米的晾曬區,新開設兩個人行側門,完成補綠和鋪設草皮工作。此外,物業還積極配合完成36戶違建拆除任務。
在“軟服務”方面,小區物業每逢節日都精心組織包元宵、包粽子、編排文體節目等活動,并對接社區的“暖心橋”便民服務項目,由物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志愿者組成便民服務小分隊,免費為居民提供家電維修、理發、管道疏通等20多項服務,同時在物業辦公室配備醫藥箱、雨傘、推車等便民物件。今年夏日送綠豆湯等暖心舉措,進一步拉近了物業與居民的距離,不少居民主動為工作人員送上防暑用品,形成良性互動。
構建協商凝聚力
溪谷美寓小區業委會自上任以來,在小區黨組織領導下積極履職,廣泛收集居民對小區治理服務的意見建議,經梳理、論證和評估后,提交至小區自治協管會,由協管會審議通過后,按職責分工抓落實。以小區樓房普遍存在漏雨問題為例,經專業排查后維修管道49處,徹底解決居民困擾。據了解,小區業委會累計提交20多項建議并推動落實。
此外,小區業委會還積極組織居民參與小區治理,在管道維修、拆違、單元門更換等工作中充分發揮動員居民和組織居民的作用,從而形成了業委會、物業公司、業主三方共同推進小區建設的合力。在溝通調解方面,一年多來,小區業委會共調解物業和業主矛盾30余起,有效促進小區和諧。
落實網格執行力
在溪谷美寓小區的治理體系中,網格員作為扎根一線的“神經末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執行與紐帶作用。小區北區網格員高鑫是一名年輕的黨員,同時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助理。憑借豐富的社區工作經驗,她和網格內的黨員、居民打成一片,幫助居民排憂解難,并為黨總支承擔了宣傳、文案等行政工作。南區網格員小喬則以專職工作者的身份,在小區自治協管會中發揮信息員、協調員和突擊隊員的作用。兩名網格員以小區為家,每日巡查走訪,及時響應居民訴求。在北區,推動增開側門,解決居民繞行難題;在南區,耐心溝通化解“小菜園”引發的爭議。兩人被居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小妮兒”,成為小區安全、穩定、祥和的重要守護者。
在“四力”有機聚合的推動下,溪谷美寓小區在短短一年就實現了從“亂”到“治”的蝶變,成為一個更加溫馨、和諧的宜居家園。(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劉琴 通訊員 王永奎 張彩玉)
責任編輯: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