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講養生、“權威醫生”推產品、“明星主播”賣保健品——如今老年人手機里,這類看似靠譜的內容,很多是AI精心編織的騙局。劉女士的母親,就因相信AI合成的“白大褂專家”短視頻,陸續花幾千元買保健品,直到女兒發現視頻人物口型與聲音不同步才識破。
直播間里的陷阱極具迷惑性。只有高中學歷的遲某某,被包裝成“首席嚴選官”“國家一級營養師”,在直播中把普通壓片糖果說成“抗癌神藥”,價格翻數倍出售,甚至導致高血糖患者病情加重。這些直播間套路相似:先講養生常識獲取信任,再話鋒一轉帶貨,還會引導老年人進私域群“洗腦”,實現持續收割。AI數字人更成“幫兇”,能24小時不間斷“授課”,頂著虛假頭銜輕易擊穿老年人信任防線。
老年人理財領域也成AI騙局新陣地。不法分子用AI生成“銀行理財經理”形象,在直播間講授“養老理財秘籍”,宣稱“AI智能選股穩賺不賠”,誘導老年人下載虛假理財APP。還有騙局更隱蔽:以“教老年人用AI做理財規劃”為名,將普通理財知識包裝成“AI量化投資課程”,收費數千元,實際只是教用免費工具查看行情,利用老年人對“AI”“理財”的陌生感設局。
情感操控式騙局激發老年人情緒消費。短視頻平臺上,AI生成的“兩歲萌娃”精準說出“奶奶腰疼要捶背”,違背成長規律的內容卻成了老年人的“心頭好”。一旦老年人點贊此類視頻,算法72小時內會推送多條類似內容,當“AI孫子”索要紅包時,有人便毫不猶豫轉賬。
要想自主識別多數AI陷阱,應牢記的四步流程。第一步“查源頭”。遇到“專家講座”“明星推薦”,先向權威媒體、官方渠道核實。第二步“辨細節”。AI生成內容常存在肉眼可辨的漏洞:人物手指數量異常、衣物褶皺不自然、背景邊緣模糊,尤其是直播或視頻中,口型與聲音延遲,基本可確定為合成內容。第三步“拒誘惑”。牢記“三不原則”:不相信“包治百病”“三天見效”的宣傳,不點擊陌生鏈接,不向非親屬轉賬。第四步“存證據”。若懷疑遭遇騙局,立即截圖留證、保存聊天記錄,及時撥打12315或110,便于后續維權。
子女作為老年人的“數字監護人”,需主動承擔起“三幫”“三查”協助防范的責任。“三幫”即幫老年人優化手機設置:一是幫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并開啟“來電預警”“短信攔截”功能;二是幫開啟短視頻平臺的“銀發模式”(部分平臺已上線),該模式會自動過濾高風險養生、理財類內容,減少AI騙局推送;三是幫綁定“家庭守護”功能,如微信的“親屬卡”可設置消費限額,支付寶的“老年守護模式”能實時推送消費提醒,避免大額損失。“三查”則是定期排查風險:每周查一次老年人手機里新增的APP,尤其警惕名稱含“AI養生”“老年賺錢”的可疑應用;每月查一次聊天記錄,重點看是否有陌生群聊推送“投資項目”“保健品鏈接”;每季度查一次消費賬單,對不明支出及時詢問,避免老年人因怕麻煩隱瞞被騙情況。
當AI技術越來越精準地“讀懂”老年人的需求,我們更需為他們筑牢防護網。這些陷阱盯上的不僅是養老錢,更是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求與情感的寄托。防范AI陷阱,既需要老年人提升自我保護意識,也離不開家庭的陪伴協助、平臺的嚴格監管、社會的溫暖支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讓技術真正服務于老年人,讓銀發族在數字時代安心享受生活。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