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人,是集AI和HI為一體的”
——訪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朱永新,著名教育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多次被評為“中國十大教育英才”、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云人物”、“中華十大財智人物”、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候選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民閱讀形象代言人”、“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等。
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人工智能(AI)老師,每個老師都有一個人工智能助手。人工智能老師給學生量身訂制學習方案,推送學習任務,完成知識傳遞的功能。老師變成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學校也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模樣,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房間都需要預約。沒有以“校長室”“行政樓”為中心的領導機構,學校從表面上看,可能有點像創業孵化器……這是教育專家、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里面描畫的場景。2019年,新書發布的時候,有人說這像一本科幻書,然而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書中的許多場景變成我們身邊的現實。學生居家學習,老師網上授課,人工智能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教育當中,雖然這種參與還是初級階段,但卻是一次全民動員的互聯網教學實踐。
在8月12日舉行的人工智能教育聯盟大會上,朱永新有了一個新身份——人工智能教育聯盟名譽主席。會后,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的人,一定是集人工智能(AI)和人類智能(HI)為一體的新型人。
搬運知識可以交給AI
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國剛剛起步。2017年是人工智能元年,隨著機器人戰勝人類棋手、人工智能寫詩、人工智能看病等等變成現實,人工智能正在深度地走進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教育不能袖手旁觀,必須用積極開放的姿態熱情擁抱新的技術。”朱永新說,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推進HI提升,是亟須研究的課題。“我和世界人工智能教育學會會長盧金有過對話,未來人類智能應該守住什么?她提出,人類有七大智能,其中,跨學科學習的學術智能和善于合作的交往智能尤為重要,是人工智能很難和人類媲美的。伴隨著情感的社會交往能力是人類智能的優勢,是未來更好地擁抱人工智能的基礎。人類可以跨學科跨專業地整合各種資源,所以未來的人要有更開闊的視野。”朱永新表示,過去簡單的文理分科、過分強調專業性的做法會受到挑戰。
“回到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知識的傳遞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我們曾在河南做過一個實驗,請優秀的教師和人工智能分別來對初中學生的數學進行輔導,結果是人工智能遠遠勝過一線老師。因為人工智能可以針對每一個學生找出薄弱點,加強推送這方面的知識。”朱永新說,在知識傳遞上,人工智能有很多應用場景,能夠重塑教育流程,重造教育機構。
疫情下的網課,教師的角色還是知識的搬運工,把原本的課堂搬到網上。“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在未來社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的背景下重新構造教育體系、內容和方式。”
未來學校將是學術中心
未來的學校將是學術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學制。孩子可以8歲上學,也可以5歲或者12歲上學;15歲的孫子可以跟75歲的爺爺在同一個課堂上同樣的課;年輕的父母也可以與自己的孩子學習同樣的內容……朱永新表示,現在的家庭小機器人不斷升級,就可能成為人工智能老師。相比人類老師,人工智能老師更容易實現個性化教學。
“人工智能教育不是簡單地教編程,不是要把所有學生都培養成人工智能的從業人員,而是要學生擁有人工智能思維。”朱永新提出,人工智能教育不是貴族化教育,在布局之初就應該有全局觀,要讓農村、邊遠地區和弱勢人群家庭也能享受到人工智能教育帶來的改變,在試點過程中同步推進。他建議,人工智能教育聯盟應盡快制定出人工智能課程大綱,拿出從小學到高中乃至大學的課程綱要,研制一套比較有影響力的教材和在全國范圍內可以推廣的教材體系。打造一批樣板學校、衛星學校,全面引入人工智能教育,讓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期待在青島這方熱土上,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做出我們的貢獻。”(青報全媒體記者 趙 黎)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