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平度市等中小城市培育試點經驗的通知
各市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強調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委會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提高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出明確要求。中等城市和Ⅰ型小城市培育試點在全省縣城城鎮化進程中具有較強的代表意義和示范作用,2017年省政府公布試點培育名單以來,全省30個中小城市培育試點,圍繞做大做強縣城,全面加快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城市產業就業支撐,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顯著提升,中小城市培育試點涌現出一批典型案例。現將平度市等經驗做法予以印發,請各地結合實際,認真學習借鑒。
一、平度市:多元路徑實現產城融合發展
平度市以新舊動能轉換為抓手,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化,以產促城、依城興產,實現產城融合發展,激發城市發展活力。
(一)新舊動能轉換推進產城融合。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引領,大力推進“騰籠換鳥”“筑巢引鳳”,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園,建成項目5個,新簽約落戶16個,初步形成了現代高端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的聚集區。積極推進城區企業搬遷,已搬遷企業72家,騰空土地約1900畝。探索構建園區招商、平臺招商、基金招商、合作招商“四輪驅動”招商模式,招引培育大數據、現代金融、總部商務、醫養健康、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城市新產業業態,城市大數據、氫航科技、春光里創投綜合體等新產業項目簽約落地,產城融合更加緊密。
(二)完善園區配套促進產城融合。印發《平度市加快產業園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完善園區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園區設施配套,2020年開建41條道路,已竣工36條,完善園區內供水、供電、供氣、通訊、排污等基礎設施。加快推進各園區土地流轉和土地熟化,截止10月份,“四區八園”完成土地供應3549畝,盤活低效閑置用地1760畝。探索園區發展新路徑,在現有產業園區內再建設14個微型專業園(園中園),打造企業集中、產業聚集、資源集約新載體,帶動產城融合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實現就地融合。抓住省鄉村振興示范縣政策機遇,加快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了蓼蘭省級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南村青農大實訓基地、云山大櫻桃電商產業園、大澤山全國區域性葡萄種苗繁育基地等7個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萬人,農民進廠不進城、離土不離家。高標準建設順河社區、新馬社區,配套養老院、時尚中心等綜合體,開通鎮級全域公交,打造了媲美城市小區的社區環境,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實現市民化。
二、廣饒縣:產業支撐助推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廣饒縣積極打造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支撐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2019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分列第38、27位,全省列第6、4位。
(一)做強主導產業。發展成為全球單廠規模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產量及出口量占全國的50%以上,輪胎產業被列為省級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橡膠子午胎產能占全國1/4,汽車車輪成為全國最大的車輪生產基地,原油加工3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6家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實施“優勢產業+人工智能”行動,培育1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園區,打造2個智能工廠和5個數字化車間,促進了制造業智能化升級。
(二)做大新興產業。推進石化產業鏈向下延伸,大力發展合成橡膠原料、輪胎輔料,實現石化、橡膠輪胎兩大產業優勢疊加、融合發展。支持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重點實施綠色環保高端醫衛用彈性非織造布、恒鵬生物基透氣膜等項目,支持魯寧藥業等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實施“海洋強縣”建設,結合小清河復航工程,建設3個1000噸級散雜貨專用碼頭,培育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
(三)做優現代服務業。加快廣饒物流園區“一主一輔”功能區建設,實施煙淄輸油管線華星輸油站改擴建、日照港—京博輸油管道建設,推進小清河通航工程建設,構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建設貿易綜合服務平臺,為化工、輪胎等產業提供線上線下交易、外貿、倉儲、物流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加快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培育建設孫子文化旅游區、紅色劉集旅游區等2個4A景區、3個省級旅游強鎮和4個省級旅游特色村。
(四)做精特色產業集聚區。推進占地325畝的峰源康養項目,打造“山東全齡康養示范區”。加快西關文化特色小鎮建設,布局建設輪胎小鎮、奶牛小鎮、人才服務綜合體、創業孵化空間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加快善之農·國際農產品供應鏈(廣饒)中心建設,建設農產品供應鏈中心大廈和智博城。培育奧孚(廣饒)現代蘋果種植核心示范基地,成立蘋果產業技術研究院,引領鄉村產業振興。建設4.3萬平方米的頤和國際數字大廈、1.2萬平方米的筑夢之星孵化器,打造省內一流的數字經濟發展平臺。
三、壽光市:加快人口集聚培育中等城市
壽光市以打造“現代化高品質中等城市”為目標,統籌推進城市人口聚集和經濟社會發展,2019年城區人口53.13萬人,率先達到中等城市人口規模標準。
(一)提高產業支撐能力。通過“騰籠換鳥”“筑巢引鳳”,城區打造了西部現代物流、中部中央商務、東部產城融合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形成六大主導產業、29個工業大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突出現代物流、商貿服務、文化旅游、醫養健康等重點產業,推動特色產業成鏈成群。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建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2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91家。
(二)提升城市人居環境。三年新改建城區道路19.2公里,形成八縱六橫的路網框架,同步實施雨污分流,建成排水管網71.8公里,有效解決了城市“內澇”。加快供熱設施改造,三年老舊小區管網改造129萬平方米,供熱管網“串改并”14786戶,率先實施高溫水供熱管網互聯互通。加快品質園林建設,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達到180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57平方米,綠地率38.25%,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三)引導人口城區集聚。實施“落戶無門檻、遷入無障礙”,設立社區集體戶,促進符合條件暫時無合法穩定住所的人口戶籍遷入。保障進城落戶農民依法享有宅基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在城區工作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及親屬遷移落戶。深入實施居住證制度,提高流動人口信息采集率,為居住證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三年辦理居住證62826張。
(四)深化城鎮化相關領域改革。創新人才服務模式,設立“一站式”服務代辦窗口,及時協調解決人才醫療保險、子女入學、住房安居等,全市引進培育省級以上高層次人才128人,與企業合作院士30人。實施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改革,出讓前明確地塊規劃建設標準、能耗標準、污染排放標準、單位產出標準等,目前3宗地塊已簽訂成交確認書。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驗收即拿證”審批新模式,實現審批流程無縫銜接。
四、榮成市:精耕細作扮靚精致城市
榮成市下足城市管理“繡花”功夫,扎實推進城市精管善治,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相關做法被省政府《山東政務信息》轉發推介。
(一)實施道路保潔精細化。創新道路保潔方式,加大機械化作業力度,實行“機械為主、人機配合”作業模式,真正實現了道路保潔“無死角”,在全省示范道路測評中,成山大道等13條道路獲省級示范道路美譽。開展“燈下黑”環境整治、“煙頭不落地、榮成更精致”等專項活動,組建15個無人機航拍組,長期對中心城區“空中監管”,實現重點區域“全透明”,2020年累計出動無人機200余架次,發現整改問題7000余件。
(二)推進公共廁所規范化。在衛生標準上,嚴格落實“一客一保潔”管理模式和24小時開放服務,每天做好檢查、消殺、除味、保潔,為每座公廁配備管理監督牌、巡查登記表、征求意見簿等,今年共采納落實市民建議200余件。在智慧管理上,開發了專用手機APP,市民可以通過微信搜索“榮成智慧公廁”小程序,快速查找附近公廁名稱、距離等信息,實現了“公廁上云”。
(三)創新垃圾分類標準化。結合區域特點,確定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大件垃圾”的“4+1”分類模式,為農村新購小型戶用分類垃圾桶21.3萬組、240L分類垃圾桶3.3萬個,新建垃圾分類房1100多個。成立了市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和市長牽頭的工作專班,定期調度督導,每月通報進展,2019年11月,22個鎮(街)、883個村居全部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
五、沂水縣:品質彰顯做大做美縣城
沂水縣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加快中等城市培育,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萬人,先后獲全國文明縣城、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
(一)提升城市品質。大力實施“以河為軸,兩城同建”城建戰略,2017年以來建成199項城建重點工程。投資191億元,啟動月瀾灣、龍灣新區城市核心區建設,打造環沂河“燈光八景”、沿蓮旺街商業圈“不夜城”和環東皋公園“城市客廳”等精品工程。實施城市路網建設工程30余項,修建城市道路130余公里,新增綠化面積6.7萬平方米、亮化23處。累計開工棚改3137套,建設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2000余套。
(二)做強產業支撐。高標準建設產業園區,規劃面積76平方公里,園區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420余家,認定國家級高新企業32家,2019年全縣高新技術企業上繳稅費總額3.48億元,享受高企政策減免所得稅3928萬元。引導企業加強創新,全縣高新技術企業與國內外50多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291項,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2家,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5家。
(三)推進“城旅融合”。實施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旅游度假區“三區同創”,以旅游引領城市建設發展,全縣2A級以上景區43處,其中4A級景區6處,居全省縣級首位,榮獲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市)。加快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引進投資50億元的沂河度假小鎮和6億元的沂河三橋等,建成月瀾灣城市綜合體、花彩小鎮等城旅項目,全面打造“精品、生態、宜居”的臨沂北部次中心山水城市。
六、高唐縣:完善設施服務提高承載能力
高唐縣以入選I型小城市培育試點為契機,加快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提升,目前城區面積達41.7平方公里、人口22.34萬人。
(一)科學規劃城市功能布局。高水平編制《高唐縣城市發展戰略規劃(2018—2049年)》,拉開了“西優、南展、東改、北擴、中疏通”的城市發展框架。在開發區規劃建設6.6平方公里新動能培育示范區,以書畫小鎮、賽石花朝園為重點加快南城區綜合體建設,依托邯濟鐵路高唐站打造南部產業集聚區,產城功能布局進一步優化。
(二)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2億元,完成城區道路施工項目8個,城區道路面積達到486萬平方米。完成城區垃圾處理廠擴建、綠化亮化景觀提升、建成區集中供熱改造等重點城建項目20個。開通運行公交線路16條,建設智能調度中心和車輛報站、3G視頻、刷卡等系統,城區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達到9.85標臺。升級改造數字化城管系統,建成無人機綜合在線管控平臺,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規范化,市容管理工作考核位列全市首位。
(三)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保障。2017年以來,全縣累計列入省棚改計劃6156套,完成總投資46.97億元,大部分已交付使用。新建雙海湖學校與春長小學,改擴建縣一中等學校4所,新簽約民辦學校3所,“大班額”化解達到省市標準。新擴建縣醫院,與北京32家三甲醫院建立合作關系,縣域醫共體實現全覆蓋。建成智慧健康養老平臺2個,健康宣傳一條街、健康公園、健康步道投入使用。
山東省城鎮化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0年12月13日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