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3日訊 “傳統‘人防’‘技防’‘物防’更像是見病治病,而‘心防’好比‘上醫治未病’。”日前,一場以《積極探索與實踐“心防”在社區警務工作中的新路子》為主題的心理服務志愿宣講活動在青島市城陽區惜福鎮街道開講,引導基層干部、社區網格員及廣大居民重視心理健康,學會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巧,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實現“事心雙解”。
活動開展的背后,是城陽區持續深化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探索。近年來,城陽區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心治理”柔性優勢,通過不斷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逐漸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良性互動局面,有力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前端發力,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
為進一步凝聚社會心理服務資源,深入推進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工作,城陽區委政法委自今年8月份以來,整合司法、教育、行政、衛生健康等多部門志愿力量,將社會心理服務與文化“兩創”、普法宣傳有機結合,先后組織開展近20場社會心理志愿宣講進社區活動,為預防和化解基層矛盾風險,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心理服務新格局拓展了“心”路徑。
類似的心理服務主題活動,城陽區每年都會舉辦數百場,除了面向廣大居民,服務還同時覆蓋到各類重點、特殊人群,旨在提升全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全社會正視心理健康問題。
活動的成功舉辦,得益于城陽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的全覆蓋和規范化運行,以及城陽區社會心理志愿服務隊伍的全面組建。“目前我們區、街道、社區三級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已實現全覆蓋,并按照我區主導制定的山東省地方標準、青島市地方標準,規范有序運轉,提供普惠服務,全方位構建起15分鐘便民‘服務圈’。”城陽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徐小飛說。
城陽區在全面推進陣地建設的同時,還建立起一支由心理專家、心理咨詢師、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等組成的社會心理志愿服務隊伍,通過打造協同高效的志愿服務矩陣,為轄區居民提供心理科普、心理疏導、危機干預等服務,不斷提升心理服務工作質效。
中端防控,織密風險預警“防護網”
如何排查、評估和預警各類心理問題事件和矛盾隱患,并將其疏導在早、化解在小,成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必修課之一。
“目前很多矛盾問題包括個案的發生都是有苗頭的,如果能及時掐住苗頭,就能免去很多后顧之憂。”城陽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負責人朱政表示,為了讓心理服務成為群眾家門口的精神“加油站”,城陽區發動網格員隊伍,日常化開展居民心理訴求摸排、心理測評等工作,對經排查、測評發現的心理問題較為明顯的人員,及時將其情況報告至社區或街道級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由中心安排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服務志愿者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干預,幫助解開心結、化解矛盾問題。
此外,城陽區高度關注各類重點人群的心理健康,將重點人群日常服務管理和社會心理服務相結合,街道、社區定期針對老年人、孕產婦、殘疾人等開展各種心理關愛援助活動,針對個體不同情況,精準實施一對一心理幫扶,有效預防了部分因心理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城陽區通過排查預警發現潛在心理問題人員近百人,均及時安排心理服務力量開展疏導幫助,為各類重點人群開展心理關愛活動500余場,在全區營造起“關愛身心健康,共筑幸福城陽”的良好氛圍。
末端守護,構筑化解危機“防火墻”
“姐,我感覺自己好多了,我要努力學習,將來考一所好高中。”近日,初中生李樂(化名)終于克服了厭學心理,對學習重新恢復斗志,這讓父母和潮海西社區倍感欣慰。
今年5月,河套街道潮海西社區網格員在入戶走訪中得知,由于學習問題,曾經開朗活潑的李樂變得情緒郁悶、厭學,并多次出現自殘行為,甚至有一次竟寫下遺書。隨即,網格員立即將情況上報社區,社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了解其情況后,第一時間安排心理咨詢師對孩子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及時采取措施穩定其情緒,化解心理危機,同時對家屬也進行了心理干預,引導家長與孩子積極正向溝通交流。經過多次心理疏導干預,孩子情緒逐漸穩定,對學習重新恢復信心,生活也回歸了正軌。
類似這樣的心理危機干預處置,城陽區近年來已完成上百起。據了解,針對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城陽區健全“四個一”機制,即制定一套心理危機干預方案預案,建立一支心理危機干預隊伍,設立一部“400—869—2525”心理援助熱線,開通一個“陽光心理”線上援助服務平臺,對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及性格偏執等人員,第一時間介入化解危機,全區突發事件心理援助響應及時率100%。
群眾心態好,社會狀態強。下一步,城陽區將繼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提升普惠性心理服務的廣度、深度、精度,使轄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可持續。(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責任編輯:姚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