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隨著大數據技術應用不斷拓展,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正進行一場深度重塑。近年來,聊城市以農業為基、科技為翼,走出了一條“工業反哺農業、科技賦能鄉村”的創新之路。
10月12日-13日,海岱文化譜新篇——“返故鄉·看發展”網絡名人山東行活動走訪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莘縣中原現代農業嘉年華、京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山東陽平食品有限公司等地,探尋聊城市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鄉村振興密碼。
數字賦能,打造循環農業新標桿
網絡名人一行走進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科技與生態交織的現代農業圖景。園區核心的數字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如同給農田裝上了“智慧大腦”,通過部署在棚內的13類環境傳感器,自動采集氣溫、濕度、光照等數據,并依托AI算法自動調節通風、補光、水肥供給等設備,始終保持作物生長最適宜的環境,打破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產量效益不穩定等瓶頸。
產業園的另一大創新在于構建了“工業-農業”資源循環體系。“我們依托信發集團的電廠資源,構建了‘工業廢熱供暖+二氧化碳回收’的循環系統。”信發集團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道,“將電廠余熱輸送至大棚供暖,利用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提升果蔬品質,實現工業廢料與農業生產的閉環循環。”現如今,工業中廢棄的二氧化碳,余熱、廢棄的粉煤灰,如今都變成了這片產業園中的養料或原料。
在產業振興的同時,信發集團與小劉新村探索出“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務工就業”的三重收益模式。通過流轉1500畝土地,村民每年獲得穩定租金,還可通過入股分紅、產業園務工實現更多收益。2020年,信發集團免費出資為小劉新村144戶村民建起寬敞明亮、院落大氣的庭院式住宅,打造美麗鄉村建設樣板。今年4月,茌平區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入選山東省“萬企興萬村”行動首批優秀案例,成為平原地區鄉村振興的標桿。
農文旅深度融合,數字技術激活體驗經濟
在莘縣中原現代農業嘉年華,十大主題場館以“科技+文化+旅游”模式,重新定義了現代農業的邊界。這里不僅是北方最大的溫室農業綜合體,更是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交融場,集中展示現代農業的多種模式與前沿成果。
蔬韻高科館中,上百種蔬菜品類與數十種創新栽培模式以立體化、場景化的形式集中呈現。“場館內運用物聯網技術實時調控溫濕度,水培、氣霧培等30余種栽培模式讓300余種蔬菜同場生長。”嘉年華負責人向網絡名人一行介紹道。菌傾天下館里,物聯網智能控制平臺通過分布式溫濕度傳感器網絡與自適應調控系統,將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優質培養基,顯著提高產量的同時還能合理控制污染風險,構建起“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生態。魚水情莘館內,魚菜共生系統通過微生物分解魚糞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氮磷養分,配合循環水處理裝置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現如今,中原現代農業嘉年華已發展成為集高新栽培技術展示、游樂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展示、地域特色展示、文化創意創作平臺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文旅綜合體,讓游客充分享受游玩樂趣的同時,以嶄新的方式詮釋當地農業特色。
全自動化管理,物聯網重構作物生長邏輯
作為聊城市與京陽集團聯合打造的高新技術示范園區,京陽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以“種業振興”與“智能裝備研發”為核心定位,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創新體系。網絡名人一行在參觀中看到,園區通過“棚體架構革新+智能裝備集成”雙輪驅動,打造出華北地區首個“研發-生產-示范”一體化數字農業高科技園區——7種溫室綜合設施模型錯落分布,配備自主可控的智慧物聯網平臺與數字農業終端系統,實現從環境調控到生產管理的全流程數字化覆蓋。
據介紹,園區研發建設的智能化玻璃溫室,能夠以物聯網為核心,打造出“四季如春”的植物工廠,從遮陽到灌溉,從通風到補光,全自動化管理,為作物提供恒溫恒濕的生長環境,不僅可以提高作物品質,還高效實現智慧農業全自動化管理。該溫室系統突破了傳統農業對人工經驗的依賴,通過AI算法將種植參數轉化為可執行的數字指令。這種“無人化”生產模式不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將農藥使用量有效減少,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一碗胡辣湯傳承五代人,百年老字號煥發新生
步入山東陽平食品有限公司展廳,一鍋熱氣蒸騰的胡辣湯正翻滾著琥珀色的湯汁,空氣中彌漫的辛香與醇厚交織,瞬間將人拉回清末民初的街巷——這里傳承的“陽平胡辣湯”制作技藝,已跨越百年時光,成為齊魯飲食文化的活態見證。“我們的配方傳承了五代人,每一味都承載著山東的地域特色。”講解員邊說邊展示原料樣本,并邀請大家品嘗即食產品。輕抿一口,濃稠的湯體裹挾著胡椒的微辣與香料的回甘,在舌尖綻放出層次豐富的味覺交響,眾人不由得紛紛贊嘆。
據介紹,在保留非遺核心技藝的基礎上,陽平食品引入多項創新技術:微波低溫烘焙工藝將溫度精準控制在90-100℃,通過由內而外的熟化方式,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營養成分;超微粉碎技術則對原料進行低溫制冷處理,使產品顆粒分布均勻細膩,入口順滑度大幅提升。這家以非遺技藝為核心的企業,先后榮獲“山東老字號”“齊魯名吃”等稱號,而今正通過數字化改造,為這項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力。目前,陽平食品的全國門店已突破8萬家,憑借“線上+線下”融合的銷售模式,僅用五年時間便實現銷售額破億元。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大數據、物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重構傳統農耕圖景。在這場變革中,聊城市以“科技賦能鄉村”為創新引擎,構建起“數字技術+現代農業”的融合發展范式,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聊城路徑”。展望未來,隨著5G基站覆蓋田野、AI算法深耕農田,這種模式或將催生更多“數字麥田”“智慧果園”,讓千年農耕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