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山東滕州10月18日電 (李明芮)“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的當下,尤其要警惕‘唯效率論’的誤區?!鄙綎|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王學典18日表示,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將倫理準則、情感共鳴、價值導向等人文內核融入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框架中,實現人文科學“溫度”與自然科學“精度”的深度融合。
第十五屆國際墨子魯班學術研討會當天在山東滕州召開,人工智能時代人文與自然科學融合發展成中外專家關注焦點。
王學典認為,科技發展雖可一往無前,但人文建設必須同步跟進,二者一旦脫節、人文精神出現缺失,不僅會讓技術發展偏離正軌,更會導致人類生存失去精神支撐與意義錨點,最終陷入物質充裕而精神空虛的困境。
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孫小淳指出,人工智能時代不會造成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割裂,反而會讓二者的聯系更為緊密。他強調,科學越發展,越需要人文支撐。技術再發達,“人”始終是核心和根本。
韓國國立木浦大學教授黃晟圭同樣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自然科學與人文需要更緊密聯結,科學發展離不開人文的支撐?!叭宋氖歉?,科學、政治等需圍繞人文延伸,而非本末倒置?!?/p>
黃晟圭還表示,《墨經》科學思想的基本特征既重視經驗層面的實證精神,又注重邏輯分析,展現出鮮明的實用科學觀?!斑@種觀念與人工智能時代現代科學的功能本質高度契合,即科學技術唯有以增進人類福祉、服務人類實際利益為導向,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完)
責任編輯:岳文燕